評劇《母親》劇照 光明圖片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新戰略帶來新氣象】
新年伊始,北京演出市場捷報頻傳,2016年票房突破17億元,觀眾達1070余萬人次,精品佳作層出不窮。
北京市文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政府創新理念,牢固樹立精品意識,設藝術基金、建劇目排練中心、推劇院運營平臺,三大舉措介入藝術創作全程。經過一年的實踐,效果顯著,推出了一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藝術形式創新、市場運營亮點突出的優秀文藝作品。不僅涌現了制作精良、藝術水準高的“大戲”,也出現了特色鮮明、口碑好的“小戲”,首都文藝舞臺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
設藝術基金,推動創作從“高原”邁向“高峰”
2016年,首都舞臺碩果累累,14家北京市屬院團及國家大劇院,新創劇目23臺,復排劇目18臺。其中評劇《母親》獲第11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歌劇《冰山上的來客》獲第五屆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劇目金獎,話劇《北京法源寺》入圍“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劇目”。
促進文藝的繁榮與發展,北京義不容辭。面對首都舞臺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創作局面,北京創新藝術生產引導和財政投入方式,于2015年年底設立了以“出人、出戲、出精品”為目標的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扎扎實實抓創作規劃、抓創作進度、抓創作質量,精準推動藝術創作從“高原”向“高峰”邁進。
據了解,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覆蓋舞臺藝術創作、文化傳播交流以及藝術人才培養等方面,尤其重視對“舞臺藝術創作”原創項目的支持,其中資助原創性大型舞臺劇和作品33個,資助資金4421萬元。像昆曲《飛奪瀘定橋》、評劇《藏地彩虹》、舞劇《長征九死一生》、京劇《大釗先生》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現實題材、傳統文化題材、京味文化題材的原創作品,都獲得了資助,為藝術創作樹立了風向標。
據統計,僅2016年就有500個項目申報藝術基金,其中97個項目獲得了基金資助,投入基金8361萬元,帶動社會資金投入8431.9萬元,大大激發了藝術創作的活力。
建劇目排練中心,打造“戲劇界的橫店”
作為全國最活躍、最具影響力的演藝之都,北京全年演出2.1萬場,日均演出70場。雖然北京有文藝院團685家,但90%以上為民營院團,大多缺場地,缺資金,陷入“排戲難、排戲貴”的困境。
針對這一現象,北京改變過去直接投入到特定院團、特定劇目的扶持方式,建立全國首個公益性劇目排練服務平臺——北京劇目排練中心,以政府租賃的方式,低價提供給在京文藝院團,探索從劇目扶持向創作生產扶持之路。
排練中心共有專業性、多功能排練場地19個,基本滿足多種劇目的排練需求。低廉的租金、專業化的服務,吸引了眾多文藝院團匯聚于此,運營僅一年,就有181家院團、218個劇目進駐,207個劇目成功演出,被業界稱為“戲劇界的橫店”。許多優秀劇目在這里排練后,走上國內國際舞臺,推動了文化“走出去”,也增強了北京文化的影響力、輻射力。
推劇院運營平臺,劇團和劇場完美對接
1月7日,在郊區大興劇院,北京京劇院送戲下鄉,精彩的演出令觀眾大飽眼福。據統計,2016年,北京演出超過200場的場館有42家,超過100場的場館達83家,這無疑得益于北京劇院運營平臺。
為此北京市文化局整合首都文藝資源,推出集院團、劇場、觀眾三方受益的“劇院運營服務平臺”,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全年采購200個演出場次,以零場租或低場租提供給優秀劇目。這種舞臺藝術扶持方式的創新,直接促進院團與劇場的對接,讓院團有地方演戲、劇場有戲可演。
北京市文化局局長陳冬表示,2017年,北京還將進一步創新文化管理的方式,對演藝生產各環節進行更加精準的支持,激發各類文藝院團創作發展活力,探索出首都演藝事業創新發展的新路子。
實踐證明,繁榮文藝舞臺的“北京樣本”,是北京市從實際出發,在盤活文化資源、服務劇目創作、豐富舞臺藝術等方面進行的有益嘗試和實踐探索。(記者張景華 董城)
- 上一篇:
-
從嚴治黨與提升黨的道德領導力
已是第一篇
-
從嚴治黨與提升黨的道德領導力
- 下一篇: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辯證意蘊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辯證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