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潘旭濤
古語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有備才能無患。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堅持底線思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應對錯綜復雜形勢的科學方法,更是推動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治理智慧。
在諸多方面劃出底線
2013年初,習近平強調:“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這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講話中首次提及底線思維。此后,底線思維在治國理政中被運用到了各個方面。
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習近平始終注意劃出紅線、亮明底線。比如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指出,中國將堅定不移維護自己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任何國家都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在法治方面,2015年2月2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領導干部要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執行法律,帶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
在經濟方面,2013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習近平強調,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國際經濟形勢,堅持底線思維,切實做好工作。
此外,在環境保護方面,習近平強調,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在要求干部清正廉潔方面,習近平強調,干部廉潔自律的關鍵在于守住底線……
為什么需要底線思維
當前,為什么要強調底線思維?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對本報記者分析認為,習近平提出和重視底線思維,是基于憂患意識分析客觀實際的結果。
陶文昭說,“從主觀上看,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至深傳統,也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當今中國增強憂患意識顯得極為緊要,將憂患意識加以具體化就形成底線,憂患意識的邏輯延展就是底線思維。從形勢分析來看,提出底線思維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基于對業已存在和潛在的各種不利因素的分析。作為成熟而清醒的執政者,尤其要對不利因素做充分估計。”
的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如何管控風險、守住底線,在國際領域如何充分估計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復雜性、世界經濟調整的曲折性、國際矛盾和斗爭的尖銳性、國際秩序之爭的長期性以及中國周邊環境中的不確定性,看準、看清、看透國內外不可測因素,是決定各項工作成敗的前提。
面對內外諸多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面對諸多利益沖突,樹立底線思維的重要性凸顯。將維護核心利益和推進改革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劃出紅線、亮明底線,才能準確判斷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及時采取應對之策。
堅持和運用好底線思維
底線明確之后,在治國理政中就要堅持和運用好底線思維。堅持底線思維,首先就要嚴守原則,不僅要劃清底線,更要堅守底線,不能踩“紅線”、越“底線”、闖“雷區”;其次要以積極的態度研判風險、守住底線、防患未然,牢牢掌握改革發展的主動權。
習近平指出,增強憂患意識,充分看到發展中的困難、問題和不利因素,不是消極泄氣,而是要避免犯脫離實際、超越階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進的錯誤,真正做到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底線思維,實際上是一種注重效果的思維,即積極爭取好的效果,避免壞的效果,為避免壞的結果而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同時還意味著,不能因為可能會有壞的結果,我們就不積極作為。”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部主任韓慶祥對本報這樣分析認為。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馭舟”。只有善于運用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才能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在各項具體工作中,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動權,有效化解風險挑戰、確保完成目標任務,從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記者 葉曉楠)
- 上一篇:
-
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一條根本經驗
已是第一篇
-
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一條根本經驗
- 下一篇:
-
穩中求進彰顯治國理政新境界
已是最后一篇
-
穩中求進彰顯治國理政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