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新理念帶來新變化)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謀劃和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
“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如同一個人,10歲至18歲期間個子猛長,18歲之后長個子的速度就慢下來了?!?/p>
談起經濟新常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兼綜合司司長程建林對習近平總書記這句精辟的比喻記憶深刻。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謀劃和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總書記從國家戰略高度作出的新判斷、新要求,更讓程建林感到意義深遠。
對新常態怎么看?
在國家發展改革系統工作多年,程建林眼中的“新常態”三個字別有深意:
“新”與“舊”相對,意味著發展理念新、路徑新、手段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發揮重大指導作用。
“常”就是“規律”,新常態下有兩個規律尤為重要:一個是速度平臺的客觀變化,我國經濟增長將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另一個是結構調整的客觀趨勢,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的陣痛期,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的機遇期。當前,我國結構調整的主線就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態”是客觀狀態,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都蘊含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
新常態下怎么干?
具體到發展改革工作,程建林表示,要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圍繞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進一步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進一步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協同發展,進一步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確保“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1585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穩步推進,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15年提高的基礎上,同比進一步提高到84.7%;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增速比第二產業快1.8個百分點,占GDP比重繼續提高,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增長速度快于整體。經濟發展正在從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投資、消費、出口協同拉動;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發展,轉向依靠第三產業為主發展;從主要依靠傳統增長動能,轉向新的增長動能;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正在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程建林表示,這些新理念下的新發展,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已經出現了新變化。面對新常態,我們要繼續改革創新、內外統籌、主動作為,推動經濟發展逐步邁向更加高效、更加清潔、更加生機勃勃。
“十三五”,中國走進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在這個新的歷史關口,新常態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個機遇。程建林說:“把握機遇,化解挑戰,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經濟爬坡過坎、行穩致遠?!?(記者 朱劍紅)
- 上一篇:
-
開啟中國法治新時代
已是第一篇
-
開啟中國法治新時代
- 下一篇:
-
推動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眾
已是最后一篇
-
推動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