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關系改革發展穩定,而且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我們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十三五”時期這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要堅持共享發展,進一步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十三五”時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起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醫療、教育、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住房、食品藥品安全、環境保護等現實問題入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就業保持總體穩定,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顯著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改革發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同時也應看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系統、艱巨、復雜的工程。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十三五”時期就是這樣的新起點。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未來5年是我們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的關鍵時期,也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重要時期。為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這一新的目標要求,并就“堅持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作出戰略部署;“十三五”規劃綱要對今后5年我國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出了系統安排,明確指出: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習近平同志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在新起點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應抓住以下幾個重點。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其重點在農村地區。習近平同志指出:“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實現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必須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舉全國之力抓好扶貧開發工作。一是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提高扶貧實效。二是支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持續加大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扶貧投入力度,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三是完善扶貧脫貧扶持政策,健全扶貧工作機制,創新各類扶貧模式及其考評體系,為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提高教育質量。教育關乎千家萬戶,關系每個人的發展和未來。提高教育質量,就是“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應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辦好特殊教育,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質量;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為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普通高中學雜費,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優化教育結構體系,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加快落實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
實現比較充分和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要實現就業比較充分的目標,就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每個人的創業服務平臺。統籌人力資源市場,打破城鄉、地區、行業分割,消除身份和性別歧視,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做好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工作,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健全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到基層就業的激勵政策。提高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能力,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完善就業失業統計指標體系,健全失業監測預警機制;提高公共就業創業服務信息化水平,推進各類就業信息開放共享。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收入差距。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收入差距縮小和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的目標。從總體上看,必須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規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調整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為此,應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實行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完善鼓勵回饋社會、扶貧濟困的稅收政策;健全針對困難群體的動態社會保障兜底機制;增加財政的民生支出,把公共資源出讓收益更多用于民生保障,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的比例。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規范隱性收入,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堅強后盾。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應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等的責任;完善統賬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構建包括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統籌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強化政策銜接,推進制度整合,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支持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健全以扶老、助殘、愛幼、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制度,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志愿服務活動。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健康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人民“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的目標,要求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央政治局今年8月召開會議,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應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健全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應急救助制度;改革醫保管理和支付方式,合理控制醫療費用,實現醫保基金可持續平衡。調整優化健康服務體系,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以人口戰略、生育政策、就業制度、養老服務、社保體系、健康保障、人才培養、環境支持、社會參與等為支撐的人口老齡化應對體系。為此,應弘揚敬老、養老、助老的社會風尚,建設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同時,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做好優生優育的全程服務,注重家庭發展,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綜合應對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加強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提高大齡勞動力就業能力。
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關系。一方面,經濟發展是前提,是一切發展的物質基礎,改善民生必須建立在穩固的經濟基礎和現實的國家財力之上。這意味著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從客觀條件出發,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一件事情一件事情辦來逐步實現,而不能脫離經濟發展水平“開空頭支票”、設定過高的福利目標。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是經濟發展的“指南針”,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價值所在。如果經濟發展不能回應人民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就會失去意義。必須通過各種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保障勞動者參與發展過程、分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還應認識到,只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關系,改善民生就不僅不會妨礙經濟發展,而且會促進經濟更好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持續不斷地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除老百姓的后顧之憂、調動人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又能增強人們的消費能力、釋放人們的消費潛力進而拉動內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在根本上促進經濟發展。因此,我們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夯實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又要通過改善人民生活、擴大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張來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上一篇:
-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已是第一篇
-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 下一篇:
-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社會治理創新
已是最后一篇
-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社會治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