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制度優勢脫貧攻堅
劉曉山
脫貧攻堅是實現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7億多貧困人口脫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及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這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目前,我國仍有5000多萬貧困人口。打贏“十三五”脫貧攻堅戰,需要更充分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嚴格執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強化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落實脫貧攻堅責任。
發揮黨的基層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把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選派到基層組織的領導崗位上。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突出抓好村黨組織隊伍建設,提高其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注重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的優秀年輕干部到貧困地區駐村,根據貧困村的實際需求精準選配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加強脫貧攻堅隊伍建設。
完善政策體系。更加關愛貧困群眾,出臺特惠扶持政策幫助貧困群眾脫貧,確保各項政策有效配套落實,發揮政策疊加效應。搭建國家扶貧開發大數據平臺、省級扶貧開發融資平臺、縣級扶貧開發資金項目整合管理平臺等脫貧攻堅平臺;開展健康扶貧、教育扶貧、金融扶貧等行業精準扶貧行動;實施整村推進工程、職業教育培訓工程、扶貧小額信貸工程等精準幫扶工程。
嚴格考核督查問責。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工作逐級督查和問責制度,按照年度減貧計劃和責任書,對減貧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核實監督,評估減貧成效,確保完成減貧任務。加強資金整合和監管,促進在精準扶貧中因村因戶因人分類施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提高脫貧質量和可持續性。
凝聚脫貧攻堅合力。提高東西部扶貧協作水平,加強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推進軍隊和武警部隊幫扶,動員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脫貧攻堅,匯聚全社會的強大合力。推廣運用參與式扶貧等方式方法提高貧困群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激發和培育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發揮輿論宣傳引導作用,準確解讀黨和政府扶貧開發的決策部署,生動報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先進典型,講好減貧的中國故事,闡述好減貧的中國理念。
(作者為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
在共享發展中沖刺全面小康
張慶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習近平同志指出:“沒有全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以“堅持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為根本目標,持續推進全面小康建設,在共享發展中沖刺全面小康,努力讓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廣大群眾。
堅持精準扶貧,補齊全面小康短板。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現共享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近年來,湘西州堅持在“精準”上下功夫,推進脫貧攻堅。一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開展精準扶貧脫貧“十項工程”,加強扶貧對象動態管理、幫扶措施落實到戶到人。二是推動更多金融資本、社會資金參與脫貧攻堅,每年將70%以上財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三是組織1萬余名干部開展貧困村的全覆蓋結對幫扶,引導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讓貧困戶在土地流轉、利潤返還、務工就業、股份合作中獲益。
轉變發展方式,提升全面小康質量。共享發展要求全體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方面的發展成果,是全面的、高質量的共享。在共享發展中沖刺全面小康,就應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發展方式,建成高質量的全面小康社會。近年來,湘西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提升發展質量。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園區、旅游景區等建設,加快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物流配送、電子商務與現代產業體系的對接融合。二是通過多種方式破解融資難題、提高土地效益,同時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產城融合發展。三是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營造創業創新的濃厚氛圍。
創新社會治理,夯實全面小康基礎。社會更加和諧是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特征,共享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實現社會充滿活力、安定和諧。湘西州不斷推動社會治理創新,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一是突出多元化參與、信息化支撐、便民化服務,著力提升縣鄉村三級網格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市場服務的現代化水平。二是突出城鄉同規劃、設施同建設、產業同布局、環境同整治、事務同管理,加強宜居城鎮和“綠色生態”建設。三是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努力做到有群眾的地方就有黨組織提供服務。
(作者為中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常委、副州長)
扎實幫扶困難群眾
姚 東
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全黨全國全社會正同心同德,向貧困發起總攻,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在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決戰中,民營企業理應飲水思源、回報社會,自覺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恒大集團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結對幫扶貴州省大方縣,堅持精準扶貧、“輸血”與“造血”并舉,在扶貧過程中不僅出資金,而且出人才、出技術、出管理、出團隊、出思路,與當地人民群眾一道開展扶貧工作。
因地制宜進行產業扶貧。找到適合地方發展的產業是實現永久脫貧的基礎。為了幫助能夠就地進行生產扶持的貧困群眾脫貧,恒大集團投入大量資金,3年培育了1000多個依托合作社運營的特色農牧業基地,并引進上下游龍頭企業進駐,幫助10萬貧困人口就地脫貧。設立貧困家庭創業基金,鼓勵支持貧困戶創業,幫助他們脫貧致富,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結合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實施易地搬遷扶貧。為了幫助生活在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深山老林里的貧困群眾脫貧,恒大集團計劃建設50個有產業依托的新農村,易地搬遷1萬多名貧困群眾。首批建成的10個新農村中,3個村已經搬遷入住,其余將于近期入住。
通過吸納就業開展就業扶貧。一人就業可以幫助全家脫貧。根據貧困家庭實際情況,恒大集團有針對性地組織職業技能培訓,吸納貧困群眾到合作企業就業。目前已完成15期9500人的技能培訓,吸納就業7726人,穩定在崗3952人,實現近1.4萬人脫貧。
著眼拔除窮根發展教育扶貧。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恒大集團通過建學校、強師資、設基金,全方位填補當地教育資源缺口。目前,已開工建設11所小學、13所幼兒園、1所完全中學和1所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并設立教育獎勵基金,獎勵貧困家庭優秀學生和優秀教師。
針對特困群體實施生活保障扶貧。發展慈善事業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針對大方縣的實際情況,恒大集團開工建設了1所慈善醫院、1所養老院、1所兒童福利院,并為孤寡老人養老就醫、困難家庭兒童生活學習和貧困家庭就醫提供補助。另外,還為1萬多名特困人員每人購買了一份固定收益的商業保險,補足當地低保標準與脫貧標準之間的差額,實現直接脫貧。
(作者為恒大集團副總裁、扶貧辦主任)
- 上一篇:
-
云南 讓農民住上安心房
已是第一篇
-
云南 讓農民住上安心房
- 下一篇:
-
青海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已是最后一篇
-
青海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