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發表時間:2016-11-2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新華社記者楊維漢、陳菲、榮啟涵)重慶南岸區海棠溪街道蜀羽家園是典型的老舊社區,政府想整治,可有群眾覺得應該全由政府掏錢,意見難以統一。

  2014年起,南岸區實施大事政府解決、小事村居委會主導協商、私事由居民自行解決的“三事分流”基層民主議事機制。不久,社區改造達成共識,蜀羽家園面貌一新。

  近年來,各地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浙江杭州西湖區的城鄉一體社區網絡化治理體系、河南焦作解放區的“334”樓院協商治理模式、北京朝陽區的社區“居民提案”等新形式紛紛涌現,社會治理從政府“單打獨斗”變政府主導、群眾共同參與,觸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社會治理規律認識,創新體制機制,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引領,以基層基礎建設為支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平安中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從“管”到“治”,一字之變折射國家治理理念提升

  深入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是建設平安中國的根本途徑,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趙孟營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高度,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理念新要求,闡明了一系列帶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要繼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一字之變”是對現實變化和時代特征的精準把握——

  當前,我國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趙孟營說:“改革開放日益深入,一方面‘單位人’逐步轉變為‘社會人’,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的需求也日益復雜化和多元化。在這種宏觀變化面前,單一的政府管制方式難以適應新情況,多元主體共治成為發展趨勢。”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一字之變”彰顯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新理念——

  經過探索創新,我國社會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轉變,治理方式從單一行政手段向多種手段并用發展,治理體系從黨委政府“撐船”轉向“掌舵”,努力構建黨政主導、多種主體共同參與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過程就是實現社會善治的過程,政府和社會要各歸其位、各擔其責。”趙孟營說,“這就要求確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社會治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命運共同體,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潤枝認為,相對于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理念的最大不同是強調互動與調和,實現社會合力的最大化,使得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積極性、主體性充分發揮,有利于協調各種社會矛盾、平衡不同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發展。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實現社會充滿活力、安定和諧。”“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一字之變”凸顯為民情懷和依法治理——

  網絡社會悄然興起,社會治理面臨新挑戰、新要求、新期待。強化互聯網管理、打擊網絡違法犯罪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形成全社會參與的網絡治理機制……加強全網全程治理,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一個國家各領域基礎性制度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圍繞公民身份號碼、組織機構代碼、網絡實名、手機實名等制度出臺一系列規定,為加強社會治理基礎性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新社會治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加快社會治理法治化進程,構建社會行為有預期、管理過程公開、責任界定明晰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說:“法治是一種依法治理的良好社會治理狀態。法治應當是一種社會治理的目標,即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有序,人民生活幸福。”

  在社會治理理念的變化過程中,始終不變的是黨推進社會治理的價值取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為人民共享”。

  上下聯動,彰顯社會治理整體性有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加快建設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今年國慶期間,井岡山車流、人流劇增,但整個景區秩序良好,很多景點已連續多年實現“零發案”。這不是偶然。針對山區地域廣、群眾求助難的特點,井岡山市建立了268個“110服務點”,在老百姓家門口就能服務群眾。

  群眾看平安,首先看治安。群防群治已成為江西省治安防控體系的強大支撐,全省現有治安巡防員近3萬人、治安志愿者近20萬人。去年江西八類嚴重暴力案件立案數同比下降11.4%,全省公眾安全感指數達96.35%。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大腦中樞”的頂層設計與“神經末梢”具體執行聯動,才能保一方平安,為社會治理長遠發展奠定基石——

  近年來,中辦、國辦印發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全方位提出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具體措施;出臺健全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規定,壓實“關鍵少數”的社會治安綜治責任;出臺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意見,用群眾習慣的方式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

  張潤枝表示,中央層面推進社會組織、社區、社工、信訪、應急、公共安全等社會治理領域的系列制度創新,逐步形成了社會治理的基本制度安排。各地社會治理實踐千帆競發,涌現出一批卓有成效的治理新樣本,收獲了許多鮮活的社會治理新經驗。

  廣東深圳坪山新區的樞紐型社區服務平臺建設、四川成都溫江區的“343”社區協商共治機制、山東青島市市北區的“互聯社區”治理服務新模式、江蘇太倉市的“政社互動”開創社會治理新格局……民政部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正是夯實基層治理基礎的真實寫照。

  明確主體,形成合力。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撐起社會治理的“主心骨”——

  在遼寧大連,綜治及平安建設被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績效考評體系和各級黨委政府重點民生工程。大連市還發揮社會力量作用,目前全市100多萬名志愿者、3萬多名專業保安、4000多個公益性崗位人員全部參與社會治安防控。

  在廣東珠海,以各區、鎮街黨委政府為主體和各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集研判、預警、督辦、問責、考核于一體的“平安指數”工作機制,正在發揮著積極作用。

  珠海市綜治辦負責人介紹,如果預警結果多次超過正常值20%的范圍,鎮街相關負責人會被約談。這是以倒逼機制讓評價對象產生壓力,增強平安建設動力。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為避免“神經末梢”問題上升到“中樞神經”層面解決,在打通“微循環”方面,基層不斷創新探索——

  社會治理的源頭和支點在社區。社區居委會、社會工作者、社會組織的“三社聯動”讓更多群眾加入到社區治理的進程中來,“三社聯動”在社區管理協調、社區服務提供、社會矛盾化解中的重要作用逐漸顯現。

  北京、四川等地通過成立多元調解發展促進會,培育發展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在化解醫療、勞資、物業等領域矛盾糾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治理研究專家曹志剛認為,三者之間形成合力,彌補政府作為公共部門在社區事務管理和社區服務提供中的不足,其核心在于“聯動”。

  社會組織既能把政府的政策傳遞到群眾中去,又能有效反映群眾訴求,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是現代社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體。

  專家表示,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以壯大社區社會組織規模為目標,大力培育社會組織;積極鼓勵支持包括戶籍人口、流動人口在內的社區居民廣泛參與治理;以專業社工引領義工,通過建立志愿服務記錄制度,支持更多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

  “把資源和力量下沉到基層,因地制宜、創新實踐、上下聯動、分工負責,正逐步解決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偏弱的難題。”趙孟營說。

  “智慧治理”,增強社會治理科學性系統性

  今年3月,連云港市救助管理站的小院里,50歲的郭秀英被年邁的父母緊緊摟在懷中。

  患有癲癇癡呆病狀的郭秀英2年前走失,一直是救助站里的“無名氏”。救助站與公安部門合作,免費展開DNA數據采集和尋親登記,郭秀英終于回到了溫暖的家。

  運用DNA比對、上線全國救助尋親網等新手段,僅今年上半年,就有1500多名受助人員返回家庭。尋親工作取得的進展,是近年來我國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一個注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注重聯動融合、開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創新,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要堅持問題導向,把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

  如今,高科技、大數據、互聯網賦予了社會管理更高的“智慧”、更強的“能力”。

  專家認為,“智慧治理”的科技創新把需求者和解決問題的部門機構整合對接起來,把精細化、標準化、常態化理念貫穿于治理全過程。

  “網格化”是近年來各地推行的社會管理模式。以區縣為單位,將轄區劃分為城市網格、村居網格、企業網格以及在人員密集、設施復雜、安全風險較大的地區設立特殊網格,將人、地、物、事、組織等要素和服務納入網格。

  一個個網格如同一個個細胞,感知社會最細微的變化。發現、分析、解決、核實反饋問題,環環相扣,構成無縫對接的網絡,解決政府監管部門“看不全、看不到”的弊端,使基層社會的人口、治安、就業、環境等數據庫體系不斷擴充,讓社會治理更快捷、更準確。

  應對網絡輿情,對政府社會治理能力提出挑戰。

  今年7月,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研究中心發布了《2016上半年社會治理輿情報告》。報告指出,上半年,我國公共部門面對突發性社會治理輿情的響應速度顯著提升,對輿情早期傳播的處置能力有較大提高。

  在列入報告統計的200多起社會治理輿情案例中,政府回應率達95%,有超過60%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響應在事發24小時之內。政務新媒體成為響應與互動的主陣地。

  建立線上動態發布與線下依法處理同步的社會治理輿情處置機制,增強了黨政機關發布信息、回應關切、引導輿論的能力。

  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也是加強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

  提高抵御地震、水旱、氣象、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綜合防范能力,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完善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應急體系,都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和準確及時的組織應對。

  近年來,各地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此外,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強化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培育規范信用服務市場,提高全社會誠信水平。

  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是與時俱進、永不停步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新探索、新貢獻。只要繼續積極推動理念、制度、機制、方法創新,一個“平安建設人人參與、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將更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上一篇:
下一篇:
責任編輯:朱 波
分享到: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902737&encoding=UTF-8&data=ADuNEQAAAAcAAIDJAAAAAQAt5p6E5bu65YWo5rCR5YWx5bu65YWx5Lqr56S-5Lya5rK755CG5paw5qC85bGAAAAAAAAAAAAAAAAuMCwCFAzkMZmNtidLDHpXCagKbAbHChTAAhQQarUwMTnHmslY-Uo8KADrvaLly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902737&encoding=UTF-8&data=ADuNEQAAAAcAAIDJAAAAAQAt5p6E5bu65YWo5rCR5YWx5bu65YWx5Lqr56S-5Lya5rK755CG5paw5qC85bGAAAAAAAAAAAAAAAAuMCwCFCFqPTAeanbitBnsNTaPsCSJ--KAAhQB5GysT2yjVvd8Q4YKXsN6nDYGZw..&siteid=7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TS人妖,欧美自慰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不卡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综合久久资源一本 | 性色αv国产精品久久久 | 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 | 宅男网免费在线无毒不卡 | 热久久免费视频 | 午夜精品在线直播的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