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印象中一向“四平八穩”的思政課,居然變得近乎“熱鬧”起來。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提出高校思政課綜合改革創新的一攬子計劃,讓長久以來深受教育領域關注的思政課迎來了“05方案”十年之后的又一波改革春天。
回首05年以來的十年時光,正好是自己從初入大學到大學畢業,再到留校任教的角色蛻變的十年。十年里,從一名受教育者到成為一名教育者,自己聽過許多課,也看著學生聽過許多課,然而真要讓我描述出對于大學課堂的記憶,卻似乎也難以道個明白,只是有一點,至今倒是記憶深刻,那就是聽課的姿態。但凡大學課堂,學生聽課的姿態無非以下幾種,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玩著的,自然也有全神貫注,聚精會神,求知若渴的。然而,關于思政課的記憶,卻似乎“昏著的”和“玩著的”更多,當然,每當遇到“極好的”老師,講了一堂深入淺出的思政課,卻是能讓人聚精會神,記憶深刻,乃至受用一生的。
由此,細細思量起來,思政課倒也并非如那些年我們所吐槽的那樣,全然是“寡然無味”“毫無興趣”的,只是教課的人不一樣,講授的素材和采用的方式不同,帶來的效果也全然不同。試著回想一下,那昏著的,睡著的,聚精會神的多面聽者背后,似乎也正站著一個照本宣科的,滿堂灌的和那循循善誘,引經據典,旁征博引的多面師者。
可見,“思政課”的吐槽,不全然在于學生特點和學生行為思想之變化,同時也與教材、教師和授課形式等課程體系建設有著很大的關系。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的思政課,根本任務就是要以理論為先導,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然而,誰來講,怎樣講,用什么素材來講才能讓醒著聽課的人更多,睡著聽課的人更少呢?
新聞學者范敬宜先生在談到新聞處理的藝術時曾提出令人警醒的“范敬宜的告誡”,他指出:“現在我們處理新聞不大講究藝術,通病就是:只知道旗幟鮮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理直氣壯,不懂得剛柔相濟;只知道大開大合,不知道以小勝大;只知道濃墨重彩寫英雄,不知道輕描淡寫也可以寫英雄;只知道濃眉大眼是美,不懂得眉清目秀也是一種美;只知道響鼓重錘,不懂得點到為止;只知道大雨傾盆,不知道潤物無聲。”
以范先生之批評視之,大概我們的思政課教學也存在著這樣不接地氣的通病:無論教材編撰,還是教學實踐,人們似乎都已經習慣了固有的灌輸思維,只知道旗幟鮮明講理論,不知道曲折委婉說故事;只知道理直氣壯談真理,不懂得剛柔相濟感人心,只知道響鼓重錘來敲打,不懂得潤物無聲去感化,于是乎即使馬克思主義如傾盆大雨般撲面而來,澆到學生身上卻仍是無感。
而與此相對的則是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卻打著普世價值和人文關懷的標簽向著青年學生撲面而來,他們把住課堂門口,一有空隙便大肆“殺”入,而課堂之外則自由馳騁。他們要么講故事,要么談人性,要么說生活,把一場意識形態滲透戰演繹的不著痕跡,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青年的價值判斷,不斷侵蝕著主流意識形態的陣地。
因此,面對著意識形態斗爭“不進則退,此消彼長”嚴峻格局,高校思政課結合中國革命建設發展的歷史,結合時代變革的歷程,結合當今世界形勢之變局,結合青年學生之所需,用貼近史實、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素材和方式講理論,是當前思政課改革創新之必須,也是捍衛高校主流意識形態陣地之必須。
現在,翻轉課堂的思政課授課形式越來越多的在高校思政課中出現;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全視頻+慕課+移動互聯的思政課新形態也逐漸在高校鋪開。而此次《改革創新計劃》的發布,從教材、教師、教學等方面全方位實行綜合改革,讓一線師生參與教材編訂,讓高校領導走進思政課堂,鼓勵授課教師專注教學,無疑又是為思政課教學走向學生,走向實際,更接地氣施加了一把強有勁的推力,期待這些“接地舉措”更加“落地生根”,讓那些年我們對思政課的吐槽記憶,永遠從課堂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