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玄同把屈原作為一個往昔的純粹賢哲和詩人還給歷史。而他憂國憂民的嗟嘆和對郢都的凄愴呼號,都將成為一種遙遠的歷史回音,留在他的作品中,成為讀者淡淡的歷史回憶。
-
趙雙喜 周傳林剛剛過去的十一小長假,全國各大紅色景點正迎來旅游熱潮。中國蓬勃發展的紅色旅游新增了許多“時尚元素”:智能導覽、趣味闖關答題、互動微游等吸引了眾多年輕人主動探索發掘紅色文化和歷史。沉浸式的紅色旅行體驗,讓游客從歷史的“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
-
任小玫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撲哧一聲,會沒腳脖子。上面生長著“燕草青青”的茂密植被,下有“草土浮結”和“燕土交陷”,萬一踩不對地方一腳踏空,則易淺處沒膝,深處沒頂。
-
雙口曰17年前,我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當時我和我的很多同學都自發參加了一場示威游行,抗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我大使館的轟炸,悼念在轟炸中犧牲的三位工作人員。那時,我第一次感受到和平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
陳逸君《熱血日報》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份日報。91年后回過頭看,僅僅存活了24天的《熱血日報》,在中共的革命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跡。當年的中國共產黨已經敏銳地洞見到,新聞輿論工作對于宣傳黨的主張、反映群眾呼聲是何等重要。
-
柳已青作家的生死如此牽動著我們的心魂,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世間更迭的秘密,洞察了歷史中的人性,用故事道盡人心中的一切。盡管作家的生命消逝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植根于廣闊的土地,不斷生長,像一棵梧桐樹,可以孕育出一片樹林。?
-
任小玫受張宏仁先生(原國際地科聯主席)的影響,我學會了從燕山運動區域地質的角度,看八達嶺長城軍事體系是如何因山就勢增添其險峻氣勢的,為此曾從長城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一路走了下來。歷史,總是在一些重要時間節點上更能勾起人們的回憶和反思!
-
田圻她們總有說不完的話,停不下的笑聲。她們回憶道最初的日子,她們在戰爭時并不認識,卻在老兵聚會上相逢,一個醫生一個教師,在戰后的日子里一見如故,這一次見面迸發的火花卻燃燒了半個世紀。
-
田圻攝影不能記錄一個完整的故事,因此我想用文字的記錄下這些可愛的老兵和他們的故事,他們應該得到這樣的致意。我的文字或許不夠成熟,但這是我能做到的,最努力的尊敬。
-
冷寬1964年清明節前夕,我和雷鋒班的6名戰士,給雷鋒抬棺、護靈。我們站在靈車上向后望去,為雷鋒送行的人群望不到頭。有的人頭上系著白布,有的人戴著黑紗,數萬人靜靜的跟著靈車前行。
-
任小玫不被銘記的、超遠高離的歷史注定要走向沉寂。行動,無疑是最好的銘記。不了解這些,恐怕就難以理解在他們個人遭遇背后隱藏的歷史與命運玄機。所有漸漸遠去的親歷者,值得我們做一次“人生的采訪者”。
-
周春榮我的背脊被炸出雞蛋大小的一個洞,人一下子倒在血泊中。夜幕中,戰友們以為我犧牲了,把我和犧牲的戰友擺放在一起。半夜,我醒來,聽到槍炮聲還在耳邊響,伸手向左右摸去,全是冷冰冰的尸體。
-
周春榮十幾個人圍住了外婆家的房子,我還在脫開草鞋烤火,幾個人就進來了,連草鞋都不讓我穿,連拉帶綁,把我押走了,那天是一九四五年的臘月二十六。隨后我被送到織金師管區,與同被抓來的300多名壯丁關在一起。
-
周春榮那時我一無所有,隨身只有一口沙罐和一只包谷殼子做成的背墊。不論借住哪家,哪怕餓得頭昏眼花,我都要等到人家吃了飯,才把隨身帶著的沙罐架到人家的火上……我羨慕那些同齡人,他們雖然窮,但起碼有個‘爹’喊、有個‘娘’叫……
-
李景科《紅燈記》是八個革命樣板戲之首,改編自電影《自有后來人》,這部片子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風靡全國了。關于這個電影和京劇的故事背景,與安東,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丹東,確有很多關聯。
-
鄭新煒1896年,吳玉章與妻子游丙蓮結婚。婚后,繼續自己的求學之路。接二連三的打擊,迫使他決定走出國門,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1903年春,他掛帆東渡日本,從此,他與妻子游丙蓮開始了長達44年的分居生活。
-
張衛國介子推和屈原兩人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雖然說他們行動在直接表現出的“忠君思想”,但其彰顯的“正直之德”卻是任何時代的人都追求的,這也是清明寒食節充滿生命力的真正原因。
-
劉天放還有很多事情國人知道了沒多久,就算知道了,也還沒真正學會。50多年前我們還上演過餓死那么多人的慘劇,可如今有多少人還在浪費糧食?我們的起步較晚,我們離文明還有距離,我們需要不停地努力才行。
-
曾鑫東漢時期,羊續任南陽太守,某日,屬下送來一條白河鯉魚,幾番推辭不過,羊續便命人將此“禮魚”掛在了堂外內宅門的大梁之上,經過風吹日曬,竟成了魚干。此事傳開后,南陽百姓無不稱贊,敬稱其為“懸魚太守”。
-
南方夜雨“9·3”紀念日到來之際,佇立在抗日英烈碑前,不僅僅向為民族的獨立無數英烈獻花致敬,更重要的是要有時代的擔當和歷史擔當,傳承先烈們在民族危亡關頭“舍小家愛大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
-
周成洋時間太過久遠了,久到我們安逸得好似都快忘記慘痛的教訓了,忘記了那個我們從火里悲壯走來的故事。故而,我們更需要從歷史長河里舀一口歷史情懷的苦難去溫養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
孟斌斌甲午海戰的硝煙早已散盡,但圍繞甲午海戰的輿論戰仍未了結。本文運用大數據的研究方法,從輿論戰的視角分析中日兩國對甲午海戰的關注度。或許對于我們今日反思甲午海戰具有較新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