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什么?對以前的自己來說,它更多的應該叫“看書”。因為看的文章雖多且雜,膚淺且隨意,以打發無聊人生中那些漫長光陰。對于現在的自己來說,它確實是“閱讀”——心境平和,態度端正,抱著求知的欲望。
大約在三年半前,我的人生遭遇了一個重大的挫折。很多人以為我大概就此垮掉,渾渾噩噩度過余生。幸運的是,不久之后我得到幾位前輩的大力推薦,獲得一個到縣里辦的內刊編輯部學習的機會。在此期間,利用近水樓臺的優勢,我四處拜師,奮力筆耕,發表了不少文章;同時,我改變了曾經消極頹廢的生活習慣和態度,每天進行體育鍛煉,身體上的病痛少了許多,精神世界也為之煥然一新。若非要尋找這些逆轉的原因,除了貴人的提攜,我想,也得益于我在人生的低潮中,也堅持著閱讀吧。
號稱書蟲的我,小時候,即便蹲茅廁的時候,瞅到廁所地上污跡斑斑的報紙頭,也會探頭讀一讀上面的內容。更不要說什么打著手電在被子里看武俠;家里停電,跑馬路燈下看故事的經歷了。
各種亂七八糟的書,看了不知道多少本。真要我說點什么心得體會,卻啞口無言,當學生時,作文也從來不出眾。
直到讀到著名學者梁衡的總結:閱讀,不管讀哪一類作品,一定要讀經典,這樣你收獲的就不只是糧食,而是種子;不只是幾條魚,還有漁具、漁法。因為“經典作品里總是有原理體現。馬恩作品里有一般社會原理、哲學原理;毛澤東作品里有中國社會的政治原理;黑格爾的作品里有美學原理。哪怕每一個小的學術分支,只要它夠得上經典,就必然會揭示出某一部分的原理,或者可以說,只有含有一定原理的作品才能夠得上是經典作品。”
我以前經典讀得少。結婚生子后,忙了許多,有意識地把有限的閱讀時間,用來讀非讀不可的經典讀物,事半功倍,不僅工作生活目標清晰了很多,行動力也大幅提升。
有的學者,上山下鄉,到農村吃了一點苦,寫下了很多傳世作品;而農民吃了一輩子苦,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這大概緣于前者多少讀了一些書,習慣于把生活給予自己的恩賜和教訓,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吧。
梁衡在文章里回憶道:“當年被打成“右派”的知識分子雖都落實政策回城安排了工作,但結果卻大不相同。有的人身體垮了,學業荒了,不能再重振旗鼓,只有坐家養老,等待物質生命的結束。有的人卻神奇般地事業復起,演戲、寫書、搞研究等,又成果累累,身體也好了,精神變物質。”這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沒有停止讀書,反而趁機補充了知識,補充了生活。
在這個講究效益的時代,大家可能都覺得需要追究一下:閱讀究竟有什么用?
我以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閱讀的好處在于,貌似枯燥靜止,實則是以最小的代價,任意自由地穿梭于古今中外大人物、小人物的精神世界里,拾取自己需要的精神養料。你既可以對吳承恩《西游記》里的妖怪們說,“親們,你們好可愛!”也可以對莎士比亞作膜拜狀:大師,您作品里的經典語錄實在太多了!背不過來。”
知識,貌似靜止的佇立于各種書籍載體上,卻總與產生它的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看似無趣的書齋生活背后,精神世界的豐富圖景,無法一言以蔽之。無論寫作或者閱讀,都可以拓展精神生命的寬度和延長。正如臧克家詩里那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就是閱讀的強大之處。書讀得多了,自然想提筆寫一寫。近一年多來,我陸續寫了一些讀書筆記和散文,相繼發表在全國各級各類刊物。
是閱讀,讓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世界讀書日”將近,謹以此文獻給和我一樣熱愛閱讀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