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花流傳于晉魯豫地區,是民間傳統的煙火。進入臘月,河北蔚縣的村民們會支持組織一次打鐵花的活動,讓全村的人以及附近村里人都會歡聚一起,觀看鐵花表演。圖自新浪博主:云中龍
“送寒余雪盡,迎歲早梅新。”1400多年前,李世民寫下這首詩聯也正值新年之際。窗外那一排臘梅正值飄香,又是一年春節到。對于一個在外打拼的游子,每及此刻,心情都是復雜的:有歸心似箭的激動,亦有與春運搏斗“人在囧途”的無奈。
親身體驗春運,更明白回家之路的艱難。然而對于中國人來說,延續了4000多年歷史的春節,就像是一劑強力粘合劑,它是我們的精神寄托。“回家”,一定是春節最豐滿的意義吧。世界再大也要回家,錢多錢少也想回家,春節是愛與歸宿的全部含義。
多少人對于自己生命中新年的記憶,依舊停留在最無憂的年歲中。少年時代的春節,是如今的我們回不去的念想。記憶深處的村莊里世代承襲的濃重鄉音,房梁上懸掛的臘肉,媽媽飯菜的味道,鐵盆里燃的火紅的木炭,門上的春聯和玻璃上的窗花,故土難離的依戀和溫暖……期盼回家,歸家心安,在那一條長長的回家路上,彌漫著的皆是剪不斷的鄉愁。相比較,都市里的人們遠離了熱鬧的鞭炮煙火,少了一大家人的圍爐夜話,年味兒也越來越淡。
猶記得小時候,最是盼望過年。屋外白雪皚皚,一個懶覺睡到屋子里陽光灑透。等到紅底黑字的對聯貼好,大紅燈籠掛起來,紅衣炮仗點燃,這過年的意味就出來了大半。午飯是團年飯,媽媽早先準備的臘腸臘肉臘魚,諸多美味一上桌,滿屋生香。眾人圍爐而坐,一年的疲勞、收獲,一股腦訴說給家人。
及至下午,一家人開始包餃子,而往硬幣里包餃子是我的最愛。提前用牙刷清理并用開水燙過的硬幣,在餃子皮捏緊前小心得放入,餃子煮好保證不破皮,并從外貌也分辨不出。據說,這天吃到硬幣的人,新年里一定會有好“財運”。而每次的“元寶”都會被我吃到,這種運氣被我驚訝了好多年。后來才知道,那是爸媽小心將“元寶”戳開后找到有硬幣的餃子,又夾到我碗里了。
一家人除夕夜里守歲,搬一個火盆在屋子中央,里面烤幾個紅薯、柑橘,聊聊一年來家里的瑣碎,媽媽說“學習進步”“莫再調皮”;爸爸偷偷的藏幾個沖天炮,父女倆笑的得意,只待午夜,便可以看它絢爛綻放,一年的小煩惱也隨之煙消云散……一個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品完了,桔子也烤好了。用火鉗夾起來,放在一邊攤涼,不一會就從媽媽手心里散發出誘人的暖香氣。那個時候零食沒有如今這樣豐富但也不少,自己炒的瓜子花生,炸的馓子麻花貓耳朵,那火盆發亮的炭火是記憶里“年的顏色”。
守完歲,卸下一年的疲憊整裝待發。新年伊始,大年初一從父母手里接過裹著祝福和愛的紅包,適時回望,將收獲和成長銘記。
漸漸長大,離家鄉那片土地越來越遠。而故鄉熟悉的一切,也悄然起著變化。那時,青蛙還在小溪里唱歌,村莊里的老少都是我熟悉的。他們在桔園,剪枝修枝;孩子們則游在小河里看太陽。萬物生長,桔樹在結它的果子,花貓在找它的配偶。日光暗淡的時候,各自回家休息。風來了說幾句話,星光中則歸于沉寂。這一切如今想來恍若夢中,現實中的鄉鄰們早已離開故土。勞作的那些人慢慢變老,獨守鄉隅;游泳的孩子早忘了小河,不知歸鄉路。故鄉的老房子斑駁破舊,仿佛一夜之間變了另一個樣子。
一切仿若回不去,但一年中總有個日子值得眾人祈望——在你一年最疲憊的時候,最思念的時候,春節來了。
“千山萬水,擋不住回家的腳步;春風秋雨,剪不斷歸根的鄉愁。”即便人在囧途,也心向往之。春節回家,打馬而過,守候著一片洋溢的鄉愁,每一個望的見故鄉山水的游子,那一刻,都是幸福的。 (武漢 東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