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標準要求,著眼建設信仰之城、幸福之城、善治之城、魅力之城、首善之城、共享之城,感恩奮進、拼搏趕超,奮力開創現代美麗幸福大西寧建設新局面,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顯著提高。
西寧市全貌。
提升政治高度,建設理想堅定的信仰之城。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總鑰匙”“指南針”,把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根本政治任務。推動理想信念落地落實落細,創新思路、載體、手段、機制,教育引導全市黨員干部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收獲從“一陣子”向“一輩子”轉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主題實踐活動,中國夢主題宣傳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等主題宣傳活動,在全市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公益廣告景觀小品。
彰顯城市溫度,建設品質提升的幸福之城。堅持80%以上財力用于民生,森林覆蓋率由32%提高到36%,成為西北首個“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雙榮譽的省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5%,空氣質量優良率由77.5%提高到87.3%,交通擁堵指數累計下降62%,連續兩年入選全國十大緩解擁堵城市,榮獲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市級審批事項由342項減少至78項,“從醫聯體邁向健共體”兩次入選國家醫改十大新舉措,城鄉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縣域全覆蓋。742個愛老幸福食堂和日間照料中心、農村老年之家惠及35.4萬各族群眾,愛老幸福食堂建設經驗在全國推廣,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得到顯著提升。
西寧市文明辦聯合西寧市婦聯等部門組織開展集體婚禮活動,倡導移風易俗新風尚。
拓展工作深度,建設治理效能明顯的善治之城。成立創城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召開動員會、推進會等形式進行研究部署。建立了目標責任、督查考核、聯點結對、聯席會議、模擬測評、門前六包、街長制、“創建日”等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式,建立全市創城微信工作群,通過“隨手拍”每天反饋問題約40余條,無人機航拍巡查工作獲中央文明辦表揚。強化法治保障,在全省率先出臺《西寧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修訂完善《西寧市養犬管理條例》《市容環境管理條例》。強化督導檢查,在市創城辦常態化督查的基礎上,市、區兩級400余人組成的義務監督員隊伍深入社區小區、實地測評點位開展督導檢查,推動形成文明城市建設工作常態長效。
延伸覆蓋廣度,建設具有文化內涵的魅力之城。注重社會宣傳,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LED顯示屏、新媒體等平臺常態化刊播“圖說我們的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和創城公益廣告。深化主題宣傳,圍繞規范市民文明行為,制作發放遮陽傘、手提袋、毛巾、紙巾等45萬多個宣傳品。廣泛開展文藝輕騎兵下基層、“創建日”等主題實踐活動90多場次,發動和組織黨員干部深入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在市屬媒體連續刊播公益廣告并通過設置專題專欄和“隨手拍”“曝光臺”等手段,從正反兩方面積極引導市民增強對文明城市的認同感。
文明交通志愿服務活動。
增城市美譽度,建設高水平文明的首善之城。廣泛開展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推選宣傳,累計203人獲得市級以上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稱號,2名青年榮獲 “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4戶家庭榮獲全國文明家庭,7戶家庭榮獲全國“抗疫最美家庭”和青海省“戰疫最美家庭”殊榮。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選市級以上文明單位620家,文明村鎮277個,文明校園181個,“五星級文明戶”30.7萬戶。打造出117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11個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范點、160個文明實踐站示范點,形成西寧特色樣板,在全省有效發揮“排頭兵”作用。(圖文供稿:青海省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