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在家庭生活中形成,滿足家庭成員可持續成長與發展的精神需求。家庭成員從家風中尋找精神歸屬,家庭文化憑借家風得以延續。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家族依靠儒家思想為主要內涵的家風,完成家族成員的文化濡染和個體的社會化。隨著宗族觀念的淡化,尤其是現代社會“小家庭時代”的到來,傳統家風受到沖擊。如何讓中華好家風在現代社會得到傳承和弘揚,粵東客家民系給出了有益的啟示。
客家人主要聚居于粵閩贛三省交匯處的丘陵山區,以粵東梅州為中心,輻射贛州、惠州、河源、龍巖、三明等城市。作為歷史上從中原衣冠南渡的移民族群,粵東客家在儒家文明的持續影響下,以有形和無形的文化載體為依托,結合時代精神,傳承和弘揚優良家風。一方面,海外華僑出資倡建公益設施,帶動了傳統宗祠、家廟等有形文化載體在新時期煥發活力,優良家風的傳承有了順乎歷史發展脈絡的場所;另一方面,粵東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傳統民俗、儀式和曲藝等無形文化載體,為優良家風的代際傳承提供了可以感同身受的場景。
傳承優良家風的有形載體
粵東客家人傳承優良家風的有形載體不僅包括圍龍屋式的宗祠、家廟與民居,而且涵蓋族譜、楹聯、牌匾、功名柱、惜字亭等建筑附屬物,甚至諸如學校、醫院、寺廟、路橋、廣場等建筑物上都有固化的家風。
祖祠內楹聯牌匾明示優良家風。外圓內方的圍龍屋在布局、名稱上蘊含豐富的儒家思想和家國責任、道德規范的基本理念。各類建筑物上的繪畫、匾額、對聯烙刻著儒家思想的印記。在梅州市下轄的大埔、蕉嶺、梅縣、興寧等地,建筑規模大小不一的圍龍屋星羅棋布,七成以上的圍龍屋還有人居住或有專人管理。宗祠內古色古香的“舉人”“進士”“狀元及第”牌匾折射著崇尚文化的傳統風氣,“樂善好施”“仁風梓里”“善鄰親仁”等新制鎏金木匾,則體現出當代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弘揚。在家族聚會的場合,長輩常給后輩講述這些牌匾蘊含的家風故事。年輕一代在城鎮新建住宅時,也會用牌匾楹聯中表現家風的詞語作為樓名,比如“繼善樓”“崇德居”“曉義廬”等。
族譜家訓警示后人不辱優良家風。在開國元帥葉劍英的祖籍地梅縣雁洋,《葉氏族譜》告誡族人要“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務要讀書明理”,在家庭生活方面要求子孫“飲水思源”,與家人相處要遵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原則,在個人行為方面則強調面對利益“勿嗜利忘義”,管理公務要秉承“克己秉公”的原則。族人時常誦讀祖訓,感受先輩開基創業的艱辛和不易,牢記為人處世需要恪守的準則。
傳承優良家風的無形載體
通過童謠、諺語、山歌、民俗節慶、婚喪嫁娶儀式等無形的文化載體,優良家風滲透進粵東客家人的柴米油鹽。
客家童謠直白地道明為人處世的態度。粵東客家人無論男女老少都知曉《月光光》的童謠,通過朗朗上口的語言明白耕讀傳家的道理。諸如《客家哺娘》《懶尸嫲》等童謠以簡單的詞匯闡明勤儉節約、和善待人的質樸道理。最重要的是,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的學校,都將客家童謠、諺語、山歌納入了地方文化教材,而且在客家話頻道的電視、電臺節目中不斷播出,使得傳統家風深入童心。
婚喪喜慶的生命儀式蘊含家風的教化。客家人在重要的生命儀式中,異常注重家風對家庭成員的熏陶和教化。結婚儀式上長輩對新人的教導,使用芹菜、大蒜、米篩等各類諧音的象征物,喻示新人不但要勤勞、會劃算,而且要新入婆家的女子懂得換位思考從而尊重和孝敬家婆。在人生畫上句號的喪葬儀式上,以客家話說唱的《打蓮池》《送娘恩》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客家人對母親勤勞付出的感恩之情,鞭策后輩弘揚孝順長輩的家風,以人生最后一課的形式教會懵懂幼童知恩圖報、孝敬父母的道理。
傳統家風現代傳承的啟示
家是每個人成長的第一空間,父母及長輩的生活態度、處世之道、價值觀念都會成為孩子判斷是非、分辨對錯的標尺,形成一個家庭的行為規范及思想準則,孩子在這種氛圍中就順利傳承了優良的家風。傳統優良家風家教的弘揚,是道德建設從社會細微處抓起的具體措施和實際行動,不僅是人倫教化的好載體,更是延續優良文化傳統的好方式。
粵東梅州客家族群通過有形與無形文化載體傳承家風的實踐,使凝聚著祖先智慧的教誨、訓誡持久地在子孫后代的耳畔響起,在他們的心田培育良善的種子,使他們明是非、知廉恥、懂禮讓、守本分。優良家風對社會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傳承優良的家風、每個家庭的成員都能擁有良好的家風意識,社會的道德水平就能得到有力的提高。
(周云水 作者單位:廣東梅州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合肥開展百戶示范家庭評選表彰活動
已是最后一篇
-
合肥開展百戶示范家庭評選表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