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当今世界,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古老文明,历久弥新,其现代力量在全球化浪潮中愈发凸显。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必须顺应格局变化、紧跟时代发展、把握历史主动,在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文明现代力量。
一、展现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路径逻辑
世界文明蕴含着各异的智慧火花、艺术瑰宝、思想精髓、社会风貌,彰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场域中不同文明主体的独特魅力。汲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明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现现代力量,就要坚持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引进来”与“走出去”互为一体,相辅相成。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引进来”,意味着中华民族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拥抱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汲取国内外先进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不仅是对人类文明精华的汲取与吸收,更是对自身文化肌体的滋养与强化。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创新的不竭动力。封闭自守,只会让文明之树枯萎凋零,生气全无;而开放交流,则能让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走出去”,则是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华文明成为凝聚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情感的承载体和“发生器”。中华文明的海外传播,不仅能够增进国际间的理解和友谊,还能够促进世界文明的多元叠加与共同繁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引进来”与“走出去”融会贯通,相互促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交织,构成了文化开放与发展的动态平衡。一方面,“引进来”能够借力借势,是促进更好地“走出去”的基础与前提。但不能囫囵吞枣、邯郸学步、照抄照搬式地学习模仿,而应使之促进文化创新。另一方面,“走出去”能够扩大影响,通过在国际舞台的展示与交流,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展现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
二、展现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内涵意蕴
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自信,彰显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塑造自强、自信、自觉,可信、可爱、可敬,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是展现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意蕴内涵的应然观照。
展现自强、自信、自觉的中国形象。纵览历史,中华民族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穿越重重困难,走出了一条独特而辉煌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条文明发展之路,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的风骨与神韵,也有革命文化激发出的刚健与激情,更有先进文化带来的繁荣与兴盛,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自信。这份植根于深厚文化积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高度自信,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璀璨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展现中华文明现代力量,就是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展现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造福世界的中国形象。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信,源于信息传播的真实、客观与全面,依托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机制;可爱,体现为我国劳动人民的可亲面貌以及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可敬,彰显于党和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履行国际责任担当的大国风范。展现中华文明现代力量,就要展现中国人民在世界民族之林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真实立场的“可信”形象,就要展现中国人民爱国图强、团结奋斗的决心斗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携手奔赴现代化的“可爱”形象,就要展现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坚韧不拔的民族风骨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敬”形象。
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真实,植根于对事实的尊重与无偏见呈现,依托于开放透明的信息传播体系;立体,体现在中华文化的多元性、社会发展的多维度以及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全面,则要求展现中华文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进步与成就。展现中华文明现代力量,就要对中华文明新气象进行真实性表达、立体化阐释、全景式呈现,要让世界看到忠于实际的“真实”中国、多彩中国,看到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交相辉映、多元共融的“立体”中国,看到各领域协调发展、不断追求卓越的“全面”中国。
三、展现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实践要求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框定了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世界生态圈,中华民族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全球文明对话中展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提升传播格局和效能。
坚持意识形态的把舵定向。意识形态是文明的精神载体。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肩负着引领和弘扬中华文明的时代责任。党的领导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发展道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沿着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发展。面对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需牢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只有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在交流互鉴中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为展现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提供坚定支持和根本保证。
坚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破性的原理性贡献。对于中华文明来说,“第二个结合”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力的理论根基,塑强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发展路径,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核心要义,是释放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关键指针。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涵养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浸润于党的百年奋斗过程,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加速于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将“国家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明确为发展对外关系的保障。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自觉坚持“两个结合”,为积淀、充实和展现中华文明现代力量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坚持文明立场的自信自觉。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华文明中汲取了深厚的底蕴,同时为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供给了实践路径、实现方式和发展基石。二者互动过程不仅强化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还促使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超越西方现代化异化的发展路径范式,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特色彰显。正因如此,中华民族能够以更加昂扬从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华民族要保持对中华文明发展理想和文化价值的信心,激发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进而理直气壮、不卑不亢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现代力量。
坚持传播效能的重构提质。传播效能蕴涵着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双重意蕴,显现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重要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因此,我们要引导世界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要坚持创新技术加持和迭代科技赋能,不断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和动能,打造实现分众化表达的国际传播精品,让中华文明更加可触可感。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创新益于文化交流互鉴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活用好中华文脉,围绕国际关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指引,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双边多边文明交流合作,扩大国际人文交流。(李成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邹清宇/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