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数字技术对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
以数字化助力提升文化领域治理和宣传能力。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坚守文化建设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一是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网上数字文化治理的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宣传,发挥大数据、区块链、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高效功能。二是建立信息化条件下基层文化领域善治自治型治理模式。面向基层和个体构建数字化文化治理平台,针对不同人口、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特点,制定治理框架和规则。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的数字化宣传内容和方法。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当前社会热点、难点和堵点,引导各级媒体,尤其自媒体和融媒体发出好声音,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改进数字化宣传方式方法,夯实信息化条件下基层文化领域治理的群众基础。
以数字化助力赓续中华文脉。数字技术为赓续中华文脉提供了创新驱动,虚拟现实、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云计算等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赋能添彩。一是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集成。我们需要推动数字内容创新发展,鼓励对优质文化资源分门别类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的数字化水平,带动公共文化资源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二是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我们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和国家文化专网等平台和工作基础,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联、数据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数据体系。三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度和覆盖率。我们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潜移默化助推中华文脉传承赓续。
以数字化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面对国际舆论的新格局新走势,我们应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强适应新发展要求的国际传播能力。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迅猛发展,国际传播和网络外宣逐渐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在国际传播和网络外宣的过程中,会面临智媒时代的技术更迭、跨文化传播内容形式陈旧等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更多地借助数字化手段。一是大力助推我国数字文化出口。我们可以挖掘中华老字号、传统品牌、经典标识形象的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典籍、文物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数字化精品出海;深度发挥国家文化出口骨干企业、重点项目的示范作用;培育面向国际的动漫、影视、出版、演艺、游戏等类型的文化原创品牌。二是优化中国故事精准“出海”模式和渠道。我们需要分析世界各地受众的文化喜好,研发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特色数字文化产品;建设不同语种的语言服务基地,推进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三是创新应用新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化应用,建构基于多模态场景的话语与叙事表达;积极引入数字人虚拟主播、5G超高清采集服务、5G云编辑等智能化工具,推动人与技术、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综合利用短视频、动漫、直播等传播手段,讲述有情感、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刘容/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