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之間的養老差距,是更大范圍的“雙軌制”。只有真正立足“城鄉平等”,完善制度保障,向農村老人釋放更多的人文情懷,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每次去鄉下采訪,看到坐在村頭聊天的老人,我就想起祖母。 再過兩個月,就是祖母去世5周年忌日。作為中國農村一名普通的老人,80多歲后,祖母靠叔叔提供糧食,仍然自己生火、做飯。直到臨終前幾年,祖母才輪流在兩個叔叔家里居住。后來,一次意外導致祖母腿部骨折。臥床半年,祖母不幸離世了。那年,祖母已近89歲。 缺少經濟來源,在晚年一個人孤獨生活,這是當前大多數農村老人的現狀,折射出中國農村養老的尷尬。 從狹義上講,養老雙軌制是指城鎮企業職工和公務員、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之間的養老差別;而廣義上講,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之間的養老差距,則是更大范圍的“雙軌制”。 無論是企業職工還是國家干部,無論有怎樣的制度差別,年老后,城鎮居民總是有一定的制度保障;而在大多數地方,農村缺乏完善的養老制度,農村老人養老,主要靠家庭。但近年來,隨著農村大量年輕人外出打工,農村家庭規模也在逐漸縮小,家庭養老——這種傳統的養老模式正面臨嚴峻挑戰。 目前,我國正加快步入老齡社會,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比城市更快。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個百分點。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的大轉移,農村“空巢家庭”不斷增多,農村老人既無經濟積累,又少知識儲備,在“421”倒金字塔形家庭結構下,年輕人生活壓力已經沉重,老人又何以安度晚年? 不僅如此,家庭養老還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如家庭關系是否和睦等。若子女無心或無力贍養父母,很可能加劇老年人的凄涼晚景。 近年,農村養老問題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視。自2009年8月起,我國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辦法,在部分地區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按照“新農保”時間表,在2010年覆蓋全國23%的縣(市、區)基礎上,到2020年將實現“新農保”全覆蓋。但是,按目前標準,參加“新農保”的老人60歲以后每月領到的補貼也不過55元,不但保障水平偏低,農村老人獨居、缺少照料、生活寂寞問題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 我國有近70%的老人居住在農村。農村養老情況復雜,難度巨大。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必須統籌考慮,多方入手。政府、社會、社區、家庭都應真正重視起來,切實樹立“城鄉平等”觀念,完善制度保障,向農村老人釋放更多的人文情懷。 其一,公共財政應增加對農民養老保障的投入,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把符合條件的老人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其二,加快農村社區建設,為留守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務,實現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相結合。其三,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避免“老無所依”。此外,子女也要多盡贍養義務。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背景下,以實現農村養老的全覆蓋、多層次、多元化為目標,逐步建立起人性化、可持續的農村養老體系,這是一項艱難的工作,但意義非同尋常。(北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