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日前有市民在國家圖書館二期新館看書時,遇到一群身著綠色統一服裝來參觀的孩子,雖說秩序不錯,但也引起不少看書人的驚異。 在中國公眾印象中,高校、圖書館與旅游二字本“風馬牛不相及”。但近年來熱度逐漸上升的高校游以及新近出現的圖書館游,顛覆了人們的思維定勢,也在所難免地激起輿論漣漪。 圖書館游讓人感到別扭之處,就在于它將書香之地列入了旅游景點的范疇,從而打破了中國公眾對于圖書館的傳統認識。旅行團組隊參觀不免顯得有些商業化色彩,與圖書館“凈土”的形象有些“出入”。再者,圖書館本該是讀書學習的地方,現在成為了參觀之處,讀書人顯然也成了游客觀看的“風景”,這恐怕會影響一些讀書人的心緒。試想,當你沉浸在書海中正在與名家進行心靈對話時,一聲相機的“咔嚓”聲突然把你拉回現實世界,猛一抬眼發現漂亮的導游小姐揮著小旗,正帶著一條“長龍”東瞅西看時,會是啥心情? 按理說,圖書館與旅游掛鉤并無不可。游覽圖書館可以讓人在欣賞館舍風貌的同時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而且事實上,圖書館成為旅游景點在國外早已屢見不鮮。2004年開放的西雅圖中央圖書館,由于其奇特的建筑而成為城市名片之一。同亞歷山大燈塔一樣馳名于世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每年也吸引了大量游客。由此看來如今國圖要真成為旅游景點,聽起來雖有點別扭,但也無可厚非。 可是如果圖書館游過了火,圖書閱讀造成不良影響,那么非議聲就該響成一片了,因此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把握好“度”。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圖書館游的本質應該是教育游,它不同于一般景區的旅游,看重的應該是一種氛圍的感受、一種文化的體驗,而非湊個熱鬧看個稀奇。 其次,對于圖書館來說,應該制定相關制度應對游客的需求。游覽圖書館本身是個很有意思的活動,它反映了公眾對于文化的關注,但同時也應該避免給圖書館的管理和館內閱讀者造成影響。針對這一問題,圖書館可以制定出相應的接待機制,對于報團入館的人數進行嚴格限制;可以將一星期內讀者較少的那天作為旅游接待日,其他時間不對旅游團開放;劃出旅游區和閱讀區,以保證館內閱覽者不受打擾等等。 總之,游覽圖書館是個好事兒,但千萬別過了火,不要忘了咱游覽它的意義。(鄒雅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