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汶川縣啟動了“汶川映秀5.12震中紀念地”爭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工作。按照目標,當地將進一步提升旅游優勢品牌的影響力,擴大旅游市場,推進汶川旅游國際化進程。汶川相關負責人稱,汶川發展旅游業是“不得已而為之”,暫未考慮具體收費事宜。(《南方日報》2月21日) 震后建旅游區,只是一則舊聞。在過去的一兩年時間里,我們經常看到災區建旅游景點的消息,也經常能聽到公眾的質疑之聲。然而,外界的質疑之聲并沒有阻擋汶川縣對映秀鎮啟動爭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活動,此舉再次面臨洶涌的質疑之聲:這是官員的奇思妙想,還是地方人民的民意之舉?即便地方政府因為旅游賺足了錢,站在同胞們的尸骨之上,是否安心和高興? 這樣的質疑,振聾發聵。然而,一邊是地方經濟發展的瓶頸和地方官員追求政績的沖動,另一邊是地方百姓對于生活水平提高的殷殷期盼,一味對建景區一事唱反調,似乎也難以說通。更重要的是,汶川縣三江鄉已經通過相同的路徑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效果:2011年4月,汶川縣三江鄉已經建成了國家“4A”級景區,鄉長李曉燕對媒體說,三江鄉現在有每年接待50萬游客的能力,預計每年將帶來500萬元的收入。去年年底,三江鄉投資1.5億元建設的五星級“水鄉藏寨大酒店”也已經開工。 在政績和市場利潤的沖動之下,似乎所有可以賺錢的項目,都可以被搬上桌面。這樣的邏輯并不少見。震后建景區,只是一個例子。在許許多多的文藝作品之中,無視事件當事人和后人的真實情感,把國人曾經的痛苦進行詳細的描寫,繼而進行市場化的包裝和運作,并不鮮見。那些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并且對國人的傷痛進行寫實描寫的電影,雖然多以“人性”高度自居,其實也都有這方面的嫌疑。猶太人將以奧斯維辛集中營為題材的電影稱為“消費國殤”或“販賣國殤”。災區變景區,也是一種“消費國殤”。 災區不是不可以變成景區,前提是要盡量淡化真實的情感與商業化之關的關系,讓景區的賣點更多地是建立在自然風景之上,而非歷史傷痛之上。在震后的景區,我不希望看到以下情形:將國人的痛楚回憶做成紀念品進行兜售,綁架游客花高價位給逝者上香……教育可以是旅游,但絕不可以把旅游搞成成色十足的精神洗禮與道德教育,因為,誰也不能保證在情感動容的時候成為別人的消費品。 “消費國殤”的最大受害者是地方百姓;在現有的財政分配格局中,“消費國殤”的最大受益者是地方財政。因此,“消費國殤”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做到以下三點:其一,“消費國殤”的前提是經過地方老百姓的同意,而不能由官員一意孤行;其二,個別景點的設置也不能傷害到老鄉們的感情,即這種旅游經濟不能搞得太過功利,既然是旅游,與旅游相配套的服務還應該要跟上;其三,旅游經濟帶來財富,一定要回饋于民。 “消費國殤”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的模式較為單一,除了販賣“全國人靠什么知道汶川”這一個賣點,官員們很難再找到其他適合經濟發展的模式。對此,希望地方政府官員集思廣益,多想一些門道,為地方發展多嘗試一些其他路子,以找到“既能賺錢又不傷感情”的最佳契合點。(王傳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