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山東男孩杜傳旺在汽車修理廠打工時,被工友用充氣泵擊傷。他的遭遇被媒體披露后,總部位于北京的民間慈善機構天使媽媽基金迅速為其公開發起募捐,并且把他接到北京的八一兒童醫院進行治療。但隨后,“天使媽媽”被網友置于放大鏡下拷問,幾番回應之后質疑依然沒有消除,堅持救助程序正義的人還在堅持。(7月18日《中國青年報》) 為什么選擇一家“不知名的醫院”?基金和醫院之間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為什么不先使用基金的善款,等治療方案和費用預估出來后再發起社會募捐?名為愛心救助,實際是不是在斂財?為什么在山東沒住進重癥監護室(ICU),到了北京就住進了ICU?照顧一個孩子需要6名護士嗎?……“天使媽媽”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人質疑,如何才是最好的民間救助成了質疑和爭議的核心。 郭美美事件傷害了公眾對官方背景慈善組織的熱情,迅速崛起的草根公益為人們的愛心提供了新的渠道,但草根公益的興起,同樣伴隨著很多質疑。尤其是在個別的“瘋狂救助”案例中,個別公益組織以道德的光環既綁架了被救助者的命運,也綁架了公眾愛心。在這種情況下,網友們的質疑,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全程公開透明,接受輿論監督并且坦然面對各種質疑,從而贏得更多信任,也是民間慈善發展的必然選擇。 但是,就剛剛起步的民間慈善來講,尚且達不到標準配備,一些組織規模尚小的民間慈善組織,或許無力應對紛至沓來的各方質疑。另一方面,很多質疑,一時也很難回應得清楚。譬如此次網友質疑基金和醫院之間是否存在“利益輸送”,其實,對任何一次民間救助活動都可以這樣質疑,直至問得救助者無從解釋。民間公益組織“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說:在公益項目運作中,“你坐了飛機,有人認為你該坐火車,還有人或許認為,火車也不要坐臥鋪,硬座就可以了——按照這個邏輯追究下去,每個人都可以問你一千個問題”。 當質疑走進了如此逼仄的死胡同,事實上就變成了一柄雙刃劍,質疑者和被質疑者都不會是贏家。一個最糟糕的結果是,只要有民間救助,就會有質疑;沒有民間救助,才不會有質疑,那么民間慈善不敢冒頭,而更多人也可能失去被援助的機會。顯然,這既非輿論質疑的初衷,也非大家所要爭取的結果。 之于成熟的慈善,寬松的環境和嚴格的監督缺一不可。毋庸諱言,當前給予民間慈善的成長環境是嚴苛的,當一個慈善項目發生,總一種聲音在盤旋:你為什么要去做?有沒有私利?這表現出了社會之于慈善的心理不成熟。在監督方面,現在人人都是提問者的質疑方式,是任何民間組織都招架不住的, 正如鄧飛所說:應該引導大家學習專業而有效的監督——比如,要求公益組織引入第三方獨立審計,要求公益組織聘請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救助方案提供意見和建議。總之,要質疑和監督到關鍵點上,并且逐漸轉向去監督慈善組織的監督者,而不是直接介入慈善活動——他們做慈善,我們在一旁圍觀質疑。唯此,才能給民間慈善以適宜的成長空間。(燕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