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爆成都市紅會在汶川地震后設立的募捐箱善款,因多年未取,導致箱內紙幣長出白毛。本應放在公共場所的募捐箱,最終被廢棄于倉庫。(12月26日《新京報》) 自從郭美美事件揭開紅會膿瘡的表皮,中國慈善陷入空前的信任危機。民眾的愛心,在通往困難群體的路上,要么被私吞,要么發霉。募款流失,已然成為中國慈善事業的致命陣痛。 募款發霉,無疑是愛心的流失。但深究“發霉善款”背后的爛尾工程,也許不難發現,善款的流失可不僅是那發霉的塊兒八毛。為了設置這些募款箱,成都紅會僅前期就投資了500萬元。這些投入,和發霉的募款一樣,實際上都是善款的流失。 據說,募款箱被悉數破壞卻無人監管,甚至四年后紅會才派人到倉庫清點募款,總計6116元。成都紅會如此態度,慈善募捐項目難免爛尾,不得善終。 慈善需要投入,比如設置捐款箱,比如管理費用,但必須有成本意識,豈能無限支取。普通捐款箱能夠達到效果,又何必支付如此巨大的成本來設置高端的捐款箱呢? 作為社會重要的救濟資源,每一分募款都彌足珍貴。善款匯集到慈善機構手中,能夠悉數到達困難群體的手中不被流失,是重要前提。當然,如果募款能夠以較小的成本產生更大的價值,固然善莫大焉。比如低成本的慈善活動吸引更多人募捐,比如通過合理穩妥的理財方式獲得額外的收益……但慈善機構似乎缺少這種成本意識:募捐活動喜歡高調奢華,比如這高端的募捐箱;投資缺少風險意識和有力監管,比如公眾視野之外的商業紅會…… 現代化的慈善事業中,慈善機構所承擔的也許不僅只是愛心傳遞者的角色,更充當著救濟資源管理者的角色。但從募款發霉、物資荒廢、慈善腐敗來看,慈善機構似乎已經由管理者蛻變成了“碩鼠”和“敗家子”,對慈善救濟資源的流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慈善事業理應是全民的事業,善款的監管也理應依靠全民來監管。慈善機構的潰爛以及慈善資源的流失,蓋因不透明所致。如果慈善透明,善款豈會霉爛在捐款箱里;如果慈善透明,又怎么會允許幾百萬的募捐箱廢棄倉庫,讓這場活動入不敷出;如果慈善透明,商業紅會又怎會讓郭美美涉身其中……慈善機構無成本意識,將珍貴的慈善救濟資源當成可任意支配的資產,甚至成為某些人的囊中私物,慈善資源又怎能不流失? 流失的慈善資源,不僅僅是那在募款箱里發霉的小額紙幣,也不僅僅是那價值幾百萬卻廢棄倉庫的募捐箱。如果慈善事業依舊不能在透明的環境下運行,可以肯定的是:民眾點滴愛心匯聚的慈善資源,難免被“碩鼠”吞噬,難免被“敗家子”們揮霍。善款流失,不但辜負廣大善眾的善意,更可能將本已危機重重的中國慈善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絕非危言聳聽,郭美美事件對中國慈善的重創,教訓還不夠深刻嗎?(時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