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史上“最嚴”食品安全體系、區域聯防戰霧霾……政府工作報告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為貫穿始終的主線。民生建設要讓百姓看得見、得實惠,不僅需要增加民生舉措的篇幅數量、將民生之網織寬織廣織厚,更需要最有力的改革、將這張大網扎密扎牢,從而消除民生焦慮。 近幾年來,數字成效與百姓感受間的落差屢屢成為民生焦慮所在。CPI漲幅雖然回落、百姓“菜籃子”價格未感下跌;收入持續增加,很多居民卻感到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城鎮道路越來越寬,人們的車輛卻越來越堵……實事求是地說,成效有,問題也不少。有時,成效的背后就是問題。做好民生文章已經不能僅僅依靠財政投入的增加,或是一點一面的“民生工程”簡單解決。織起一張兜好底線需求、撐住民生訴求的保障網,一些部門、地方出臺的碎片化民生舉措需要轉變為更為全面、系統的國家行動。不斷推進的民生改革更要向公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方向縱深挺進。 民生無易事。保證民生的溫度必須依靠改革的深度銳度。在民生內涵不斷拓展、保障與改善民生大格局逐漸形成的今天,多套養老制度如何平穩并軌、各地醫療保險如何銜接、公平鴻溝如何填補,仍然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待解之題。突破制度瓶頸、解決棘手新憂,民生改革既要多線并重、統籌施策,又要與其他領域的改革相互銜接、環環相扣。深層次問題要靠深層次方法解決,只有不回避焦點難點、敢向既得利益開刀,政府改革的種種成效才能與百姓所見所感相符。 民生冷暖體現發展高度。一切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當是實實在在提高公眾生活水平。告別“唯GDP”的指揮棒之后,百姓真實的幸福感、滿意度才是政府工作水平最好的寫照。從制度層面出臺一系列新舉措、關注百姓切身感受,體現更加深遠的民生考量,也將從長遠上給百姓帶來更多福祉。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每個公民的生存與發展都應該得到重視,每一個民生角落都不應缺失溫度。一道道世界性民生難題,唯有以中國式改革不斷尋解,才能不負百姓厚望。(何雨欣 王玨玢)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為人民開會 當為社會作標桿
已是最后一篇
-
為人民開會 當為社會作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