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說,社交媒體繁榮的當下,每個人都是記者。事實證明,至少在災難時刻,還需要迅速與權威的發布渠道,還需要職業記者奔赴現場與不斷求證。 馬來西亞航班失聯后的幾十個小時,是今年以來網絡謠言最集中爆發的時刻。總有那么一些人,在他人面對災難的時刻,會爆發出非凡的創作欲望。 3月8日上午,假消息已經滿天飛。有假冒CNN發布消息的,有假冒中情局的,有多條假冒越南通訊社或軍方聲稱飛機已迫降或至少可能安全。到8日晚間,最煞有介事的一條“原創”假消息被海量轉發。這條“新聞”充斥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細節,指出飛機在海面迫降后已被發現,大多數乘客生還并等待救援,該“喜訊”立刻在全國范圍內擴散。 當時,正在和筆者聊天的幾位朋友,在幾分鐘之內,手機就先后收到朋友圈轉發的“喜訊”,我們的交談話題,立刻充滿了驚喜,感嘆著奇跡,為那些陌生的同胞慶幸,一個小時后,我們知道了這是假消息,氣氛瞬間沮喪與失落。彼時彼刻,甚至不敢去想象那些乘客的親屬、愛人、好友、同事們,會是什么樣的感受,那是從天堂到地獄。 隨后聽說,“喜訊”的“原創者”已經為他的不當行為表示了歉意。239名機組人員和乘客的生命,154名同胞的安危,13億國人的焦慮,成了他的創作靈感,一句對不起,拜拜了。 網絡謠言的病毒式傳播管道,會利用到人性中的很多側面,好奇、逐利、恐懼、憤怒,很遺憾,在3月8日大肆傳播的各類網絡假消息,利用的是人性中最光輝的部分——善良。 網友們祈禱同胞安全回到家中,假消息則迎合了這種善良與真誠的心愿。網友們不加鑒別地轉發著,更不想鑒別,這是好消息,轉發的是最動人的奇跡。可惜,它是假的,它最終給乘客親屬帶來了傷害,讓他們的心情如過山車般起落,一次次從希望到絕望。 有專家說,社交媒體繁榮的當下,每個人都是記者,每個人都可以是那個“站在椅子上的人”,進而登高一呼。事實證明,至少在災難時刻,還需要迅速與權威的發布渠道,還需要職業記者奔赴現場與不斷求證。至少,3月8日的若干謠言,幾乎都是被媒體人士第一時間證偽。至少,兩天來每一位奔赴現場的記者,媒體老總的叮囑之一幾乎都是:事實是第一位,采訪是第二位,不要給采訪對象帶來二次傷害。 是的,有人喜歡消費災難。很多起謠言的作者,無非是為了自己不足掛齒的賬號與人名,得到更多關注。而這兩天的謠言“原創”,不但消費著災難,還在消費著國人的善良與祈愿,政府部門此時需要介入,應該有措施杜絕此類情形的繼續發生。(張旭光)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要有適應改革的立法反應力
已是最后一篇
-
要有適應改革的立法反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