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官員出來都是講好話,我知道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要穩定,但說真話更容易使人穩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在全國政協經濟界別的小組討論中說,“不講真話”是建立政府公信力最大的障礙。 “說真話更容易使人穩定”,道出了最簡單不過的常識。真話也許刺耳,或者初始讓人不適,但隱瞞不說,后果更嚴重,紙包不住火,當真相浮出水面之后,除了折損自身公信力,更容易耽誤應對良機,從而導致不穩定。官員出來講好話,無非想營造一個歌舞升平的假象,這就掩蓋了問題,只唱贊歌,或只說好話,都后患無窮。 林肯有句名言,“讓人民知道的真相越多,這個國家就越安全。”別低估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別故意替民做主,民眾有權利知道真相。政府信息公開是現代政府的內在必然要求,是推進依法行政、打造“陽光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舉措。李克強總理說過,“要及時主動公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環境污染、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等信息,向人民群眾說真話、交實底。”說真話、交實底,本是政府的職責,豈能遮遮掩掩或者吞吞吐吐? 應該看到,自《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施行以來,政府信息公開已邁出重大步伐,但公開的效率和質量有時尚未盡如人意。比如,大量應主動公開的信息要么不公開、要么不能全面公開、要么不能及時公開、要么公開了難以查找;公民向政府申請信息公開,常常被以各種理由拒絕。更可怕的是,一些官員思維僵化,能不公開就不公開,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特別是遇到重大突發和社會熱點事件,政府部門不僅要發聲,還要快發聲;不僅要公開信息,還要詳細公開。對于有異議的公民,用事實說服,遠勝于用嚴詞脅令;用誠意感動,遠勝于沉默寡言。更何況,輿論場的復雜性,決定了權威表達一旦缺席,小道消息必然竊喜,正所謂“真話不說,謠言登場;大道不暢,小道必猖。”說真話,事半功倍;猶豫不決,吞吞吐吐,錯過了最佳時間,即便再努力彌補,也往往事倍功半。 一個坦蕩的政府,沒有什么可向公眾隱瞞的;一個自信的政府,也沒必要遮蔽信息。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把政務信息公開作為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加強督查問責,著力提高實效,努力增強提升政府公信力、社會凝聚力的“軟實力”。但愿“說真話更容易使人穩定”能成為制度安排,成為被踐行的常識,而不再是新聞,也無需民眾呼吁。(王石川)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污染防治要真正進入法治軌道
已是最后一篇
-
污染防治要真正進入法治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