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家風有了新內涵、新發展,但學者認為 家風仍是傳承社會道德規范的重要載體 前段時間,一場關于“家風”的討論悄然興起,這一親切卻久違的話題引起了學界關注。 傳統家風以農耕文明為基礎 在中國傳統社會,家庭既是生產細胞,也是生活細胞,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基礎性作用。正因如此,中國自古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家規、家訓等家庭文化傳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姜義華表示,家國共同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家庭是中華文明存在的重要根底。 “在傳統農耕社會,中國以家、戶為單位進行生產。在農業社會,這有利于合理利用勞動力,發揮精耕細作的整體效能?!痹谔綄ぜ绎L文化根源時,姜義華告訴記者,正因為家庭有這樣的地位和作用,事關家庭如何維系的家風才顯得特別重要。 “傳統家風適應以農耕為基礎的社會生活方式,概括而言就是‘耕讀為本,詩禮傳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 讓家風成為當代道德規范載體 近年來,對“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的關注,從側面體現了人們的隱憂:在經濟飛速發展、傳統家庭模式受到沖擊的當下,家庭能否繼續承擔起傳承優秀傳統的作用?受訪學者普遍認為,重視教育、謙和有禮、誠信為本、自強不息等家風中的核心內容,在保持社會和諧、提高社會凝聚力乃至形成國家強大的軟實力方面,其強大的功能不容忽視。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倫理學會會長陸曉禾認為,家庭是重要的倫理規范途徑,如何發揮家庭在社會倫理道德中的基礎性作用在如今尤顯緊迫。社會道德規范可以通過家風作為載體傳承。 “注重家庭正面的傳導作用,對社會風氣的影響很有實際意義?!闭劶吧鐣铣3霈F的一些不文明現象,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楊國榮強調,傳承家風應從基本行為方式的培養做起,“文明是對社會基本規范的遵循,道德是更高層次的要求。做不到文明,就更談不上道德。在家風建設中,這二者應該兼顧?!?/p> 家風有了新內涵、新發展 從傳統到現代,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變遷,這種變遷也映射到了家庭中。楊國榮分析,無論家庭的成員結構關系,還是家庭存在的外部氛圍,在當下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陸曉禾談到,經濟的發展、網絡的沖擊導致傳統家庭功能變弱?!拔矣X得最大的變化是,雖然中國的傳統家風也強調相互責任,但確實也存在‘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不平等的人格關系;家庭不再是生產單位,每個家庭成員的社會性都大大增強。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形成新的家風?!苯x華表示。 “在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家風有了新內涵、新發展?!睆堫U武說,除了“男尊女卑”等體現不平等意識的家庭秩序需要調整,市場經濟所引入的法律秩序、現代化知識儲備作為家風傳承的背景也不可或缺。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家風為代表的傳統美德如何實現創造性發展,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張頤武認為,對傳統家風可以實現“抽象繼承”和“創造性轉化”。他表示,在操作途徑上,首先需要對傳統價值觀、倫理觀有所了解;其次要根據現代社會的缺失,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內容進行傳承;最后,在實踐中調整與現實不相適應的部分。通過調適和改變,形成一套既有傳承和延續,又有創造和改變的價值倫理觀。(記者 胡言午)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延安窯洞真是“特權染缸”嗎
已是最后一篇
-
延安窯洞真是“特權染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