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央公開透明的行政體制改革堅定決心相比,不少地方在政務公開時喜歡遮遮掩掩。編制預算說明時,談到資金結轉、預算支出時動輒在“億元”單位后邊加個“等”;在預算執行情況報告里,蜻蜓點水列出一個支出項目,用“等等”代替幾十個項目“魚目混珠”的情況比比皆是。“等等”,到底都遮掩了什么?(《黑龍江日報》3月20日) 只要是應當公開的政務信息,不論數據多少、信息大小,也不論公開的文本有多長、說明的事項有多細,公眾都不會嫌啰嗦。相反,對那種公眾想知情卻看不到,想詳細了解卻被“等等”糊弄過去的信息公開方式,群眾會感到費解和不滿。這種以其“昭昭”,使人“昏昏”的政務公開,不僅需要規范和糾正,更有待相關部門打破砂鍋紋到底,看一看“等等”的葫蘆里究竟裝了些啥。 一些官員認為,政務公開只要抓大放小,把大的項目、數據公開了,一些數額小占比不大的項目,就可以忽略不計,一筆帶過;或者覺得,連芝麻大的小事也要公開,政務公開就不能突出重點,會像流水賬一樣,影響公眾的審查、監督情緒;或者覺得這樣做,政府很沒面子。一個地方的政務信息,經過歸總后,數字和占比小的項目仍能說明一些問題。三公經費都是以萬元為單位,小數點后面的數字也不應當輕易抹掉。 以前,“原則上”這個詞,在政府文件中很常見。這種“靈活”的表述,給違法亂紀預留了空間,給操作者帶來了可“轉換”的余地。目前,政府文件中類似“原則上”的說法少了。與“原則上”一樣,“等等”背后也是更大的操作空間,公眾對政務信息公開中“等等”的較真,是公民權力的一種體現,更是對習慣性隱藏或掩飾的一種抵制。 “等等”,在政務公開文本中,不是不可以用,而是應當少用或不用,盡可能把所有應當公開的信息,都和盤托出展示在公眾面前?!暗鹊取背霈F的頻率太高,即使政務信息沒有弄虛作假,所涉及的項目和內容沒有違反法規,公眾也會懷疑政務信息公開的誠意,甚至以為政府部門隱藏或者掩飾了許多秘密。 公開政務信息,是積極推進陽光行政,向群眾匯報,讓群眾監督的重要體現,不能用“等等”來打馬虎眼。(卞廣春) |
- 上一篇:
-
“貧”窮不是病 貧起來真要命
已是第一篇
-
“貧”窮不是病 貧起來真要命
- 下一篇:
-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用來裝門面
已是最后一篇
-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用來裝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