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農歷正月十三是立春,我帶領五個平均年齡只有21歲的在校學生,在沂蒙山區腹地——淄博市沂源縣中莊鎮杓峪村,開始了紀錄電影《鄉村里的中國》的拍攝。兩年后,影片跟觀眾見面了。坐在觀眾席里,在感受觀眾的那份熱忱、那份感動之時,望著銀幕上的那些山,那些水,那些人,我總熱淚盈眶,激動不已。是啊,怎能忘卻,在村里與鄉親們日夜相伴的373天。 在一個村子駐扎一年,真實記錄村民一年生活,記錄他們春的播種、夏的耕耘、秋的收獲、冬的儲藏;記錄他們一年的艱辛和隱忍、信念和堅持;記錄他們在理想路上跋涉的曲折。這就是我們一直堅持的主題。 我們在村里租了個小院子,和老鄉門對門戶對戶地過起農家日子。影片選擇的第一個主人公是58歲的村民杜深忠。這個當年當了兩年兵、入了黨、參加了四屆魯迅文學院創作培訓班的文學青年,喜歡書法,喜歡文藝。我們進村的時候,他正在家里的堂屋地上用毛筆蘸著清水練書法。他指著太陽透過門框照進屋里投在地上的光影說:“這隨著季節,隨著一天早晚而變幻成不同形狀的光影,在我的眼中就是一張很好的宣紙,我沒事的時候,就在上邊揮毫潑墨,那時的我會陶醉其中,忘掉一切,盡情享受自然的恩賜。”聽了這話,我震驚了,這簡直就是藝術境界的神話啊! 面對丈夫的“藝術”作為,他的妻子多有抱怨:“他心里只有這些不中吃的東西。俺種的果樹隨俺倆,人懶樹也懶,長不出好收成來,所以俺倆整天吵嚷,這輩子就是個‘戰爭片’。”這個沒上過一天學的家庭婦女的語言又讓我驚喜,我看到了同樣有文化但有不同追求的兩口子的人生戲劇。于是,我選擇了他們。 接下來,杜深忠二胡還沒拉好就想買琵琶,“這些年來我思思念念的就是這東西”。如愿以償時,他對妻子瞞報了200元錢。于是,夫妻二人的“戰爭片”開場了。這段激烈精彩極耐咀嚼的臺詞,不是設計而勝于設計的動作,讓鏡頭后的我拍案驚奇,令銀幕前的觀眾拍手稱絕,讓整天閉門造車的所謂劇作家驚嘆汗顏。這就是生活的質感,這就是農民生活中的文化經典。 第二個主人公我們選擇了村支書張自恩,這個在部隊入了黨,面相憨厚行為粗拉的沂蒙漢子,不辭辛苦地為村里的事忙活。他翻山越嶺招商引資,卻得不到某些村民的理解,于是被查賬,被扭打,讓他動了“大不了就辭職”的念頭。他苦口婆心地調解村民糾紛,解決村干部對于收入的不滿,得到的卻是酸甜苦辣,難以言表。年終喝酒猜拳時,一句“干了一年支部書記就是賺了一肚子酒”的感嘆,道出了他的無奈。盡管這樣,新年伊始的全村春節聯歡會上,他仍是常態的憨憨的笑容。他用笑容迎接著新的生活。 第三個主人公是大學生磊磊,這個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品學兼優。但放假回家總免不了和父親磕磕碰碰。然而,這個男孩年終歲末見到了分別19年的生身母親,母親溫暖的懷抱融化了他的積怨,以至于春節聯歡會上出人意料地唱起了《父親》這首歌,一句“爸爸,謝謝你!”給了爸爸意想不到的驚喜。 當然,我們也記錄了面對土地的微薄回報,面對生態的不斷破壞,面對打工者的不幸遭遇,杜深忠們發出無奈的抱怨和批判,甚至發出“我對土地沒有感情”的悵嘆。農民全身心撲在地里辛苦一年,風吹雨打,甘苦自知。其實,他們對土地的抱怨,恰是源于對土地的感情。難道不是嗎?當有人挖走古樹,破壞環境時,他義憤填膺,驚呼“再這樣下去,子孫后代就完了”;當妻子發現辛辛苦苦種的玉米讓獾啃了許多,提出“弄點藥來干脆把獾藥死算了”時,杜深忠的反應是“獾是國家三類保護動物”。這個農民文人對土地,對自然的敬畏、責任和情懷可見一斑。他因為對土地愛之深,所以才怨之切。對此,我和觀眾都給予了深深的理解和贊嘆。 春來冬去,寒來暑往,我們的雙腳深深扎在泥土里。真的感激這個山村,感激一年的山村生活,感激生活里撞擊我們鏡頭也同時撞擊我們心靈的每一個人的故事,他們生動的故事輝耀了我們的屏幕,他們偉岸的群像組成了兩個大字:中國。所以,我們由衷地在片尾打上了我們的心聲:謹以此片向中國農民致敬!眼下,春又萌動,山水復蘇,那個遙遠的小山村,那些可敬可愛的山里人,那些懷揣夢想的杜深忠、張自恩,該又荷鋤張犁,開始新的一年的耕耘了吧!時代的大中國給了他們理想的大背景,我想,他們在新的一年,會播種一個又一個全新的希望。(焦波 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導演) |
- 上一篇:
-
未來改革主線:組織精簡和職能轉變
已是第一篇
-
未來改革主線:組織精簡和職能轉變
- 下一篇:
-
提高出版質量要有負責任的精神
已是最后一篇
-
提高出版質量要有負責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