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幾只雞隨著我母親的叫喚,紛紛跑過來爭食。母親拿著熱乎乎的雞蛋在手里握著,還往我臉上蹭蹭:“你對它好,它就對你好。”那時,我的學費就靠這些雞蛋。雖是幾十年前的景象了,但母親的話永遠刻印在我心里。 我老家在山西太行山里。那時,誰家有什么困難,只要能提供幫助的,母親從不遲疑,而且還練就了不少“技藝”,比如去給人家接生助產,幫助操辦紅白喜事,裁剪縫制衣服,調解婆媳、妯娌、夫妻糾紛等。哪怕微不足道,但也被那些受惠者銘記在心。我們全家從山西陽泉盂縣搬遷到石家莊、北京后,那些人還遠道而來看望母親。“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母親說。 在石家莊時,我們住的是平房,左鄰右舍都知道母親的為人。鄰居們上班了,常把家門鑰匙給母親留下,他們的孩子上下午放學回家都先到我家取鑰匙,或讓“楊奶奶”(我母親)去幫助開門。鄰居們在室外晾曬的衣服、糧食,遇到刮風下雨,母親趕緊取回我們家后再送原主,有時甚至寧可讓自己家的衣物被雨淋濕,也要先人后己,這樣她才心安。 寬厚、包容,善待過失者,是父母親傳帶的家風。我父親當村長、黨支部書記許多年,一直到“文革”之前病故。他公正廉潔,但脾氣不好,又沒有文化,得罪了些人,甚至遭到個別人忌恨誣告,說他貪污。那年,縣長帶工作組到村里調查,結果經過十幾天深入了解,方知我父親是個廉潔的好書記,縣長后來還搬到我家住。有些人說,應收拾、整治那個誣告的人。父母親卻淡淡一笑了之。他們雖然不懂寬恕、包容這些字眼,但是深諳其中道理,而且還教育我:“不要記仇,大人不記小人過。”我家與對方后來一直處得和睦,還幫助過他家。望著對方那歉疚的神情,我明白了以德報怨、包容寬宥的道德力量。這在我后來的人生旅途、從軍從政生涯中,此家風家教屢踐不爽。 “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多么平凡的語言,可它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為人處事哲理。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倡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也有名言:“你要別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待人”。寬厚、包容、與人為善,這是我的父母親傳帶的家風。 “你要別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待人。”誠如是,我們便能在和諧中前行。(作者: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原副部長、少將、博導 楊春長)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讓新聞不法行為無處可遁
已是最后一篇
-
讓新聞不法行為無處可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