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追憶逝人的最重要節日。清明節上墳祭祀,人們習慣會燒些黃紙,以此作為敬奉鬼神的紙錢。許多人認為,紙錢乃逝者在另一個世界里所花的錢幣,多燒一些紙錢,逝者在另一個世界里才會有錢用。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移風易俗的推進,焚燒祭祀這一傳統習俗漸被視為一種有悖于社會文明進步的陋習。但在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焚燒祭祀這一形式卻仍然沿襲著。焚燒祭祀最大的弊端是容易引發火災,給國家財產和個人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中消協也將因燒紙祭祀形成的巨大經濟付出納入為“白色浪費”,統計數據高達百億元,令人吃驚與心疼。 焚燒祭祀延續至今有數千年,它已成為一種受眾甚廣的特殊文化,在眾多國人心目中,是一種無法替代的過節祭祀形式。打個比方,燒紙就如同過年放鞭炮或吃餃子一樣,是那么給力,假如沒有焚燒,又不能置身墓前祭拜和禱告,傳統勢必就會失去應有的味道。 也有人反對焚燒祭祀,認為燒紙這種行為讓人感到不踏實,如環保、火災等問題,若要防患于未然,就當禁止焚燒祭祀這種存在極大安全隱患的行為。把祭祀當作是一種敬重祖先的文化傳承也沒錯,但若把燒紙看作是在盡孝買孝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燒一沓兩沓紙錢就能體現孝心,這未免顯得兒戲。盡孝固然是一種美德,可是盡孝更當趁早,等到老人離開這個世界了,再談什么盡孝,簡直是無稽之談。山川經不起太多悲哀,人生經不起太多悲劇,等到花兒都謝了,人都成灰燼了,就算給前人或故友們燒再多紙錢、紙元寶、紙金山、紙香車美女、紙豪宅別墅,等等,又于事何補呢?紙的畢竟是紙的,燒來燒去也成不了金的,無非就是給大地母親制造出來一堆堆的垃圾污染罷了。如果說燒紙實在有一點用的話,就是燒完后能為土壤“施”了一點磷肥;買燒紙的人多了,或許能養活一些靠生產黃紙和販賣燒紙為生的商家或個人。 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一些現代人對傳統祭祀已經出現了“審美”疲勞,認為焚燒紙錢已經老土了。既然故人不在了,如何祭祀就該由活著的人來作主。諸如現在有很多人提倡并推崇的鮮花祭祀、植樹祭祀、音樂祭祀、網上祭祀等方法,更加文明時尚健康,也同樣把哀思表達了。相信以后還會出現更加多樣化的祭祀方法,作為傳統方式的補充,讓我們拭目以待。 當傳統民俗遭遇現代選擇的PK時,老百姓應當有自己作出判斷和選擇適從的權利,而每一種選擇也都該得到理解與尊重。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活在人間與逝在天堂的距離。不論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天涯,祭奠都應該是懷著最真摯的情懷去進行和完成的。至于某些形式上的東西,它遠不及源自心靈上的感受來得重要。(潘有剛)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公祭英烈慰忠魂 心懷感恩有作為
已是最后一篇
-
公祭英烈慰忠魂 心懷感恩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