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白日焰火》讓“文藝片”再次成為話題。它為文藝片在2014年的首戰,贏得了不錯的成績。接下來,相繼會有張藝謀的《歸來》、陳凱歌的《道士下山》、許鞍華的《黃金時代》、關錦鵬的《放浪記》、侯孝賢的《聶隱娘》公映,今年將是文藝片的大年,走進電影院,將會感受到比往年更多的文藝氣息。 文藝片的成功,離不開票房數字的映襯,票房不高,再好的文藝片,人們談論起來未免也有些氣短。票房不是文藝片的敵人,這一點,在當年《桃姐》大獲全勝的時候就已經形成共識。眼下,《白日焰火》以超過9000萬元的票房數字再次證實了這一點。在未來幾天的排片上,《白日焰火》仍有上升勢頭,該片最終票房過億應該不是懸念,它為此后陸續上線的文藝片開了個好頭。 通過大牌導演、編劇、演員的介入,改變文藝片曲高和寡的格局,這在2014年得以實現。上述幾位導演,有在商業片領域證實過能力的,有在文藝片領域深耕多年的,他們不約而同把視線投放到文藝片身上,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一是文藝片更能激發他們的創作激情,二是市場已經做好了接納文藝片的準備,三是創作方、發行方、院線已經基本琢磨清楚了文藝片的商業推廣模式。 之所以此前文藝片不被待見,是因為更多時候,它僅僅被當作文藝產品來對待,而它的商業產品屬性卻被忽略了。事實上,文藝片絕不能夠被動地等待觀眾追捧,它比商業片更需要諸多商業手段的推廣,“好酒也怕巷子深”,沒有好的營銷和宣傳,文藝片就只能被動地在漫長的時間里等待觀眾觀影習慣的轉變。 這次《白日焰火》能獲得相對理想的成績,和它投入2000萬元做推廣不無關系。很可能這種投入產出比不算理想,但對于幫助更多觀眾認識文藝片,確實大有裨益。改善文藝片的生存環境,需要集群效應,所以,之后上映的文藝片,不要吝嗇“吆喝”,要創造文藝片引領電影創作與欣賞的潮流。 通過今年將要上映的文藝片名單可以看出,在這些電影的“文藝面孔”背后,都有著諸多商業元素的存在。張藝謀的《歸來》,大家看重的是他脫離張偉平后如何“歸來”,能不能突破他在商業片上的模式壁壘,用文藝片重塑形象。陳凱歌的《道士下山》有原著小說的口碑做底,再加上題材優勢,給人的期待感很足。侯孝賢向古典著作尋求靈感,《聶隱娘》容易讓人想起在票房上大獲成功的兩部《畫皮》,臺灣文藝片大師如何掌舵古代傳奇故事?這將讓觀眾有不小的想象空間。 其實,中國觀眾并非執拗地一味偏愛商業片,相反,這幾年各種商業大片的輪番轟炸,已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而商業片獨霸市場的原因之一,就是文藝片缺乏主動參與競爭的意識和能力。當文藝片借助商業力量參與到與商業片的拼殺中時,文藝片的優勢就會展現出來——商業片有的大牌導演與演員,文藝片也有,但是商業片缺乏的人文內涵和話題性,在文藝片中卻飽滿而豐富。或許我們有理由相信,經歷2014這個文藝片大年之后,電影市場屬于文藝片的份額會大大增加,觀眾進入影院后會多許多選擇,不用僅僅在打打殺殺、血肉橫飛的“視覺轟炸”中度過兩個小時。(韓浩月)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數字作品正版化是解決互聯網著作權糾紛關鍵
已是最后一篇
-
數字作品正版化是解決互聯網著作權糾紛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