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們必須抓住的重大歷史機遇。能否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對廣東以及中國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如何抓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的重要講話,給了我們答案——“面臨改革大潮,我們要做改革的弄潮兒,要有強烈的歷史擔當精神。革命戰爭年代沖鋒陷陣、英勇獻身,現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 中國的改革航船已經駛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只有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才能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是關于中國改革的最大共識,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確方向。但問題的關鍵是,束縛怎么沖破,藩籬如何突破,頑癥痼疾又怎樣攻克?倘若沒有一往無前的勇氣,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沒有背水一戰的氣概,沒有迎難而上的擔當,這艘改革航船將注定無法抵達勝利的彼岸。改革是需要勇氣的,我們要拿出逢山開路的闖勁兒,拿出甩開膀子的干勁兒,拿出抓鐵有痕的韌勁兒,拿出眾人拾柴的心勁兒,拿出勇毅篤行的穩勁兒,用今天的改革為明天的遠行鋪路搭橋。歷史機遇就在眼前,勇于改革,舍我其誰!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觸動利益也觸動靈魂的革命。面對深刻調整的利益格局、紛繁復雜的權利訴求,只是勇于改革遠遠不夠,還必須善于改革。改革是講究方法的,如果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認識不足、理解不深、把握不準,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關聯性、系統性估計不足,“有勇無謀”同樣會把我們的改革大業置于危險境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分別闡述了改革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和創新思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論。《人民日報》相繼刊發了6篇評論文章,對總書記提出的六大改革思維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釋,為我們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導。 《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從正反兩方面對“改革思維”進行了鞭辟入里的闡釋,既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妨礙改革發展的傳統思維定式,又論證了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堅持的思維和方法。“以戰略思維謀全局”,強調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才能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以辯證思維解憂難”,強調只有一分為二看問題、多個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讀懂復雜中國,把握改革大勢。“以法治思維圖善治”,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才能做到百姓心安、國泰民安。“以系統思維聚合力”,強調唯有整體考量才能駕馭全局,唯有統籌協調才能協同推進。“以底線思維定邊界”,強調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才能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以創新思維增活力”,強調讓創新思維成為一種習慣和本能,才能在進退兩難的糾結中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只有堅持好總書記提出的改革思維,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內在規律,運用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才稱得上是“善于改革”。如果說勇于改革考驗的是干部的“情商”,那么善于改革考驗的就是干部的“智商”。怎樣增進改革的“智商”?關鍵就是把改革思維落實在改革實踐中。具體來說,一要正確推進改革,堅持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二要準確推進改革,認真執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還沒弄明白就盲目推進;三要有序推進改革,該中央統一部署的不要搶跑,該盡早推進的不要拖沓,該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該深入研究后再推進的不要急于求成,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四要協調推進改革,注重改革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爭最大綜合效益;善于把自覺維護中央大政方針的統一性嚴肅性和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改革之于廣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省之所以能在改革過程中長期走在全國前列,正是得益于“殺出一條血路”的改革氣魄和“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智慧,體現出的正是勇于改革和善于改革的品質。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點上,總書記對廣東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胡春華書記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明確提出,我們要以“走在前列”為要求統領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各項工作。廣東能否“走在前列”,真正的考驗是我們是否依然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我們必須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拿出當年的氣魄和干勁,勇于先行先試,大膽實踐探索;必須認真審視我們的改革思維,拿出扎實有效的舉措,破解制約廣東發展的實際問題。只有不斷增進改革的“情商”和“智商”,我們才能不辜負總書記對廣東的殷切期待。 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進行的戰略部署,只有勇于改革又善于改革,方能做到“蹄疾而步穩”。作為深化改革開放先行地的廣東,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新要求,做改革的弄潮兒,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人才劇目觀眾 一個不能少
已是最后一篇
-
人才劇目觀眾 一個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