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萬物之靈,誰沒有親情?敬父母、愛妻子、疼兒女,皆為人之常情、世之常理。正如魯迅詩言:“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親情是人生的一種情感依托,也是生活的一道美麗風景。有了這種依托,才有更加溫馨的幸福美感。然而,不同的親情觀和行為,卻會孕育出迥異的家庭命運和人生結局。 古人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又常言說“家世富貴,富不過三代”。其所意蘊的一個重要道理,就是錯愛子孫的扭曲親情,最終將導致家道中落。父不教,子受害,歷史上多少王孫貴族,一時功名顯赫、福蔭子孫,然而真到了兒孫輩,或游手好閑,或以身試法,或吃喝嫖賭,以致家業喪盡、窮困潦倒。這警醒了很多智者,但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不能頓悟。 現實中,奉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將權力親情化、私利化的人并不鮮見。有的對晚輩的“五子登科”無微不至:精心找位子,設法賺票子,爭取好房子,購置好車子,謀福一輩子。有的對兒女的非分要求言聽計從:要擺闊給金錢,要出國給方便,要發財給門路。有的甚至為家人違法謀私而不惜身家性命:貴州省原省委書記劉方仁、云南省原省長李嘉廷等落馬高官,皆把親情置于法外,或為家人違法斂財開綠燈,或為兒女受賄作庇護,終于自食惡果而鋃鐺入獄。此類“一人當官,全家發財;一人出事,兩代坐牢”的案件雖屬個別,但影響甚廣且愈加惡劣。 “當官要公廉,親情第一難”。難在何處?就在于“法不容情”、“權不偏私”,而領導干部在用權時每每面臨秉公與徇親的選擇。若公正執法,可能要大義滅親;倘清正廉明,可能要割舍親情;如報效國家,可能要犧牲小家;以天下為公,可能要舍去私利……面對這般選擇,考驗著實無情。只有奉行公權姓公、不徇私情,“公則不為私所惑,正則不為邪所媚”,才能有大義大德的胸懷氣度。惟此,則是自己之幸,事業之益,人民之利;否則,可能毀了自身,害了親人,壞了綱紀。 何以對待親情?毛澤東一直倡導這樣的“三原則”: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從循循開導而打消妻兄楊開智要“安排廳長之類職位”的求情,到拒絕諸多領導同志對兒子毛岸英上朝鮮戰場的勸阻,彰顯了共產黨人對待親情大公無私的博大情懷。周恩來夫婦沒有給親屬留下一磚一瓦、一錢一物,卻留下了淡泊名利、自立自強的家訓,讓周家后人無愧于黨和人民。這樣的精神財富,子孫為之自豪,百姓為之敬仰。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世間多少仁義家事,看似無情卻有真情;世間多少家庭悲劇,看似有情卻又顯無情。對于手握權力的領導干部來說,尤當警思。(馬祖云)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嚴厲打擊新聞敲詐等違法行為
已是最后一篇
-
嚴厲打擊新聞敲詐等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