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在第5屆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上,最有含金量的“年度影片”與“年度導演”兩項大獎以空缺方式揭曉,終評委主席馮小剛解釋說:“此刻該是我們回歸電影本體的時候了。導演協會的表彰不應該是自娛自樂、皆大歡喜的,中國電影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應該樹立一個需要大家努力踮起腳尖才能達到的標準。”(新華網4月10日) 近年來,我國電影市場呈現井噴態勢,但電影在票房上的成功,并不等于純電影藝術上的成功。回顧剛剛過去的2013年,本土電影可謂喜憂“兩重天”:這一年里,中國電影票房歷史性地達到217億元,許多國產片都相繼邁過5億元票房大關。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幾乎所有“票房大片”都是口碑不佳的“話題影片”。“爛片”當道,跟風模仿以及圈錢、投機心理等,讓這一產業在光鮮外表下充滿挑戰性和不確定性。 有媒體總結發現,許多高票房電影,要么是用錢“燒”出來的:被觀眾評為“刷新爛片底線”的《富春山居圖》,在與3個投資方簽約時,甚至連劇本都沒寫,但關于電影的整套的市場運營策劃卻早已開始,僅營銷推廣費用就達數千萬元;要么是通過依傍中影集團等大樹,或者私下與院線簽署合作協議等,取得“私人訂制”的“霸王排片”:去年6月《小時代》上映時,在北京、天津竟出現多家影院全天僅排映《小時代》一部影片的怪現象。 質疑聲越多、罵聲越烈,吸金速度越快。大量缺乏誠意的“爛片”充斥市場,不僅損害本土電影生態,也會誤導觀眾的審美情趣,透支中國電影的信譽與未來。 目前我國已成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全國共有銀幕近2萬塊。雖然電影作為一種商品,賺錢是其硬道理,而且在一張電影票動輒數十元乃至百余元的時代,在偌大的中國市場,只要電影商懂得包裝和忽悠,獲取高票房或許已不再是件難事。但電影還是一種文化產品,說到底不只為了賺錢,它還應該是商業元素與藝術價值的結合,是啟迪心靈的誠意之作。 曾幾何時,中國香港享有“東方好萊塢”的美譽,每年有兩三百部電影發行,但近年來這里的電影行情卻日漸式微,不僅本埠影市一片蕭條,電影輸出更是乏力。對此,有專家指出,這些年“爛片”太多,觀眾對香港電影產生了不信任感,是一個最不容回避的問題。這對內地電影人不能不說是一種警示。 這些年,中國電影的強國夢雖然叫得響亮,但國際認可度卻有待提高。去年,我國全年只有45部影片銷往海外,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僅有14億元人民幣,不到國內票房的7%,這與電影大國的地位嚴重不符。這雖然有電影推廣經驗等方面的問題,但一些電影人盲目追求高票房和商業利潤,缺少人文底蘊與文化擔當,拉低了國產電影的質量,恐怕是近幾年國產電影難以真正“走出去”的重要原因。(劉道彩)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小崔該不該被中途請出演播間
已是最后一篇
-
小崔該不該被中途請出演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