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網絡把我們帶向何處(上) 無論存在怎樣的不確定、不完美,我們再也不可能回到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只有更好地完善和豐富互聯網規則,才能把握好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 到今天,不少人還記得十幾年前北京中關村街頭立起的大標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從1994年4月20日中國與互聯網開始“全功能連接”算起,20年已經過去。如今,6億多中國網民都已踏上這條高速路。 從古老的驛道到縱橫的鐵軌,每條路上都有自己的行車規則。聚集著如此巨大人群的信息高速路,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轉換了我們行為的方式。不管是作為容量近乎無限的信息載體,還是作為隨時響起“敲門聲”的社交工具,或是作為重寫著產業版圖的經濟模式,互聯網對于所有網羅其中的個人、行業和社會,都已經是一個基本語境。QQ、電子郵件讓書信變得有點像古老的禮儀,網絡閱讀蠶食著傳統出版業的空間,在專賣店試完衣服再到網上去買更便宜的,成為很多人的購物方式……怎么與眼前這個世界相處,人類生活的許多習慣和規范,都面臨重新定義。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這是1987年中國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長城”在這里不再只是一個地標,更代表著思想和行為原有的邊界。互聯網所越過的,正是這樣的長城。它擴大了“社會人”的內涵,改變了人與社會的互動規則,網民作為一個群體登上舞臺,對公共事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構建了國與國競爭的新格局,網絡成為國家的戰略高地,“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20年來,我們與互聯網一起成長,逐漸適應了規則的變化,也不斷豐富著規則的內涵。 然而,“互聯網的未知遠遠大于已知”,“互聯網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變量”。互聯網世界既孕育著生機、預示著可能,也帶來挑戰甚至潛藏風險。正如同沒有完善的治理就沒有現代化的國家,不能更好地適應和完善這個網絡世界,我們也就難以像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做到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將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對于互聯網世界的后來者,對于一個網民人數位居世界首位的國家,構建一套完善的網絡規則,至為重要。 生活規則的改變,刷新我們的存在狀態,“數字生存”如何才能更有意義?“網絡強迫癥”成了部分人的通病,搜不到網絡信號就難以忍受,離開了手機就坐立不安,時間被切割成碎片,注意力也大大分散。網絡本是工具,不該讓它異化我們的生活。即便未來的網絡可能更快捷、更豐富,也當尋回生活的沉靜和從容。 參與規則的改變,再造我們的公共空間,“虛擬社會”如何才能更加文明?網絡謠言仍然重復著“三人成虎”的故事,“扣帽子”“打棍子”仍然影響著網絡討論的秩序。在網絡空間搭建的言論廣場上,有表達就有責任,有自由就有擔當。既強調發言的權利、說話的個性,也強調公共秩序、社會公德,才能有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 傳播規則的改變,提升我們的知識儲備,“海量信息”如何成為智慧之源?當網絡公開課打造出“數字常春藤”,當隨身攜帶一部百科全書成為現實,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獲取知識。然而,隨手“百度”畢竟不同于大腦“內存”,那些我們內化于心的知識才能成為思考的工具。知識唾手可得了,更應該讓它成為智慧的水源,提升時代的智識。 治理規則的改變,要求我們的能力升級,“數字時代”如何回答治理考題?重化工項目該不該上馬,霧霾襲來要不要放假,個人信息應如何保護……爆炸式的信息擴散,極端化的民意表達,多樣性的管理對象,讓網絡成為治理變量。把網絡建成知情、參與、表達與監督的平臺,把網絡當做走好群眾路線的工具,“執網能力”就會為執政能力添磚加瓦。 疆域規則的改變,促使我們的視野擴大,“地球村”里如何維護國家安全?斯諾登推開“棱鏡門”展現暗戰一角,各國因特網大數據盡數被搜索引擎掌握,互聯網已經成為陸、海、空、天之外,人類活動的“第五空間”。作為一個仍非網絡強國的網絡大國,構筑網絡空間發展戰略,才能確保我們的國家安全。 無論存在怎樣的不確定、不完美,我們再也不可能回到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小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大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互聯網規則已成為現代社會重要一維,更匯聚起巨大的改變能量。只有更好地完善和豐富互聯網規則,才能把握好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將我們、將人類帶向一個更好的未來。(人民日報評論部) |
- 上一篇:
-
舌尖上的中國還是中國人?
已是第一篇
-
舌尖上的中國還是中國人?
- 下一篇:
-
回歸閱讀是自我救贖
已是最后一篇
-
回歸閱讀是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