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四”,當習總書記和北大學生合誦《沁園春·長沙》時,我也在詩會現場。原本只是幾個人的朗誦表演,大家情緒被激發,紛紛加入,成為激動人心的大合誦。“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清越的雛鳳之聲傳出很遠,一股自信與擔當縈繞于心。 這些天來,聯系習總書記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話,老師們和同學們都進行了熱烈討論,一個突出的感受是,青年必須有足夠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強調文化自信,是因為我們在某些方面不夠自信。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發展出了一個根植在中國土壤上的文化體系,它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國人的價值判斷。“東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國文化傳統里的優秀基因,對當下的世界有著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導力量,正可大放異彩,卻見不少青年言必稱西方,對自己的寶藏視而不見。相反,倒是越來越多的西方有識之士,來中國尋找發展的鑰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深深植根于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青年應首先熟習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再圖融匯異邦文化之所長,才能真正成為有文化自信與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 又比如,面對紛繁復雜、真偽難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輕人放棄了對信息甄別、篩選、判斷的權利,拱手讓于網絡輿論,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網絡上所謂的真假代替了事實的真假,網絡上所謂的對錯代替了事實的對錯,任憑思想觀念與價值判斷被裹挾而不自知。一個成熟的社會,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來自定力。習總書記告誡青年要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把“總鑰匙”來看待社會萬象、人生歷程,可謂對癥下藥。 作為高校青年教師,也常見一些學生不肯下苦功夫讀書,做學問求易貪快,甚至個別老師也有這種現象,其實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古人早就告訴我們“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成功之花需要無數汗水的澆灌。守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表現出來的是懶惰,從根子上挖掘原因還是文化不自信。因為不自信,所以容易被浮躁風氣所迷,忘了自己職責所在、價值所系,最終不知所之。 習總書記對我們提出四點要求:勤學、修德、明辨、篤實。8個字不僅對治學大有裨益,也給每個身處大時代的年輕人提出了修煉路徑和方法,依此而行,自信將越來越足,人生將從此不同。(李林/北京大學哲學系青年教師)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信仰如果缺失 人生就會迷失
已是最后一篇
-
信仰如果缺失 人生就會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