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里多了一些“90后”,燦爛的笑容洋溢著滿滿的青春氣息。不由讓人感嘆,年輕真好。 好像是屢試不爽的定律,每一代人走上社會之前,都會被貼上標簽,畫個問號。如今已淪為“大叔”的“80后”當初如此,“90后”也難脫。 在不少人眼里,“90后”自私、反叛、非主流……大概2010年前后,“90后”伴隨著各種“門”視頻,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再加上那句有名的“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在自行車上笑”,一開始“90后”就給人以叛逆、任性印象,甚至有人給扣上“三觀”不正的大帽子。 但當人們在虛幻的炒作中迷眼的時候,在社會舞臺的正中,真正的“90后”已跳起剛健有力的人生之舞。今年“五四”前后,“90后”們年輕的身影數次令人感佩、動容。先是上海兩名年輕的消防員英勇犧牲,墜落瞬間的手拉手,生死在一起的戰友情,感動了無數國人——曾幾何時還是孩子的“90后”,已經在為父老的安全赴湯蹈火。同樣,烏魯木齊暴恐事件后,11名不同高校的維吾爾族大學生在互聯網上發出公開信:“我們,并肩,向暴恐分子出拳!”青春的吶喊,令人欣慰而感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造就了一代代不同的青春。替古人擔憂會令人發笑,為后人憂慮,事實證明也大可不必。還記得當初的“80后”嗎?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第一代獨生子女,在即將進入社會時,被猛地追問:“小皇帝”,能行嗎?事實上呢,一代人的共同品格往往在重大事件中彰顯,在大事難事眾多的2008年,“80后”就集體舉行了一場成人禮。人們發現了勇護圣火的金晶姑娘,發現了在巴黎共和國廣場上激情演講的李洹,發現了地震廢墟上飄揚的青春旗幟,發現了奧運賽場上“鳥巢一代”的自信微笑……一代人站了出來,一代人站了起來。 “出身于獨生,生活于市場,長成于網絡”,“90后”有著鮮明的代際特征。出生于1989年的作家蔣方舟這樣描述“90后”:“掌握著最領先和敏銳的工具,獲得最全面和前沿的資訊,卻過著最封閉最自我的生活”。一位事業已小有成就的“90后”也曾對筆者說:“‘90后’可塑性很強。有些叛逆,但也急于得到社會承認,有很強的表現欲望,渴望實現自身價值。掌聲多了,就會更努力;指責多了,也許會多一些沉淪。” 美國作家哈羅德·羅森堡在《荒漠之死》中說道: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于他們時代的變革的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于荒野。事實上,靈光四射的“90后”已經在給這個社會注入新的活力,有的已經走在創新的最前沿,但他們真正“加冕”,擔當大任,大概還需要時間與契機,正在爬坡的他們,需要掌聲與贊揚。 給“90后”點個贊,這“贊”是肯定,更是鼓勵和期許。習近平總書記說,人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90后”剛剛開始步入社會,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關重要。 多一些掌聲,多一些正能量,他們步入社會的第一步會邁得更穩,第一粒扣子會扣得更好。(魯平)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全面深刻理解“老虎”“蒼蠅”一起打
已是最后一篇
-
全面深刻理解“老虎”“蒼蠅”一起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