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詠教化與制度約束兼施,誠信社會才可以漸漸養成 讀新聞,實現了“先住院后交錢”制度的醫院,現在20多個省份陸續都有了。在寧夏銀川、內蒙古準格爾旗等地,2011年到如今,沒有一例“逃單”的。這個事兒好得讓人不敢相信:農貿市場上賣雞蛋,也不敢讓人先拿回家吃,錢改天再給,何況開刀、住院呢? 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確實存在,秘密就在約束機制上。制度說得清楚:如果賴錢,下次住院,不光不能先住院后付錢,而且包括醫保在內的社保都享受不了了。基層醫院,報銷比例高,醫保占醫療費用的大頭,“逃單”的成本太高,逃就不理性、不劃算了。 無獨有偶。這兩天,溫州也出臺了一個出車禍政府先墊救命錢的規定。很多地方也有無人監考考場。這些信用良好之地,基本都有靠硬性約束抬高違信成本的設定。 我們都盼望著社會信用成本的大幅降低。可問題在于,光盼盼不來,怎么實現呢? 加強價值觀教育,是一種辦法。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一維,通過涵詠教化,形成贊美誠信、唾棄失信的良好社會氛圍,潤物無聲,功在深遠。 而從制度的剛性約束入手,使失信的成本居高不下,吞噬掉其“走捷徑”的收益,也是一種辦法。 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在基礎制度建設上指明了方向。筆者認為,將來或會在橫、縱兩個方向上取得突破:橫向上,地方、行業之間信用信息互聯互通,消除“信息孤島”,看病賴錢就別想貸款,人跑到外地也查得出來;縱向上,形成以身份證號為基礎的公民社會信用代碼,信用記錄始終跟著人走。 信息技術的進步也成為信用約束的助力。大數據時代,每個人的行為軌跡理論上都可以被記錄在案。目前,多個省份已經可以在網上查詢個人“信用賬本”,鼠標一點,辦過幾次貸款、有幾張信用卡、有沒有逾期等都一目了然。此外,國家要求設立個人征信機構,作為第三方平臺,對個人信用進行評估,這也有助于誠信之網建設。 涵詠教化與制度約束兼施,誠信社會才可漸漸養成。(雅婷)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凡做事先摸自己的良心”
已是最后一篇
-
“凡做事先摸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