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一句話令人難忘:“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通過教育鑄就人的精神比灌輸知識更重要,那么,我們如何在基礎教育課程中注入更多的精神文化內涵? 曾經,美國一名記者問李嘉誠先生成為華人首富的原因,李嘉誠用兩個字回答:氣概。氣概是什么?氣概是一個人的格局,一個人的高度。這名記者再問李嘉誠:“你這種氣概是怎么培養出來的?”李嘉誠先生感嘆:“兒童時期學的《三字經》《千家詩》《詩經》《老子》《莊子》等,這些知識彌足珍貴,令我終身受益!”初中畢業的李嘉誠能夠成為大企業家、大慈善家,與他小時候的精神“喂養”密不可分。 因此,我們要將國學經典中那些健康的內容編成教材,從小學開始走進課堂,形成系統的教學計劃。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引導學生做到“要成才,先成人”。 同時,出臺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在師范類大學設置相關專業,培養專業教師并配備到各所中小學校。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和學校要設置專門的崗位,讓這些教師與其他教師享受一樣的職稱待遇。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人文科學偏少,自然科學難而深。雖然也發放了法律常識、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教材,但許多學校基本上沒有配備相應的專業教師,課程比例也設置得很少,再加上高考不考這些科目,學生基本上不看。 對于多數人來講,人生更多的需要是常識,而非高深的知識。倫理道德、文明禮儀、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的一般知識應該成為做人的常識,自然科學在基礎教育階段也應以培養科學意識和科學思維方式為主,而不應該讓太多太深的知識占用學生的絕大部分時間。 學校教育應該以德為基礎,避免假大空的說教。比如,通過充滿人性光輝的古典文化教給孩子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告訴孩子們做人最起碼要有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這五種基本的道德品質,還要具有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讓道德教育既成為知識傳授的過程,又成為一個人性格、道德、理念形成的過程。 教育還應該讓學生具有公民意識,包括關注國家命運、關注公共事務、參與社會管理、履行公民責任等意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強調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也注重汲取外來文化的有益養分。中西文化不是對立的,在世界各地已經有近千家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聯合國大廳掛著一幅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在學習中國,我們也有胸襟學習西方文化中的質疑精神、創新精神等,拿別人的優點為我們造翅膀,從而比別人飛得更高。(李一飛 作者系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集寧一中校長)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別讓資本綁架文化
已是最后一篇
-
別讓資本綁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