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坦廠中學火了。高考的關注度,讓這所位于大別山深處的中學,一時間家喻戶曉。一年送出1萬多名應屆考生、軍事化管理發揮到極致、題海戰術與父母陪讀成為應考法寶……一切都讓人嘖嘖稱奇:“高考工廠”果然名不虛傳。 毛坦廠中學的苦讀與夢想,只是930多萬考生不舍晝夜的一個縮影。高考,是改變命運的關鍵時刻,是向上流動的諾亞方舟,是教育公平的堅固堡壘。然而,當青春活力淹沒在浩渺無邊的題海中,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反思:在考取心儀大學的同時,我們是否失去了什么? 為了贏得高考,很多家庭從幼兒園就開始備戰了。為了上一所好的小學、初中和高中,孩子們都知道要從小發奮學習。學習越來越“前置”——還在幼兒園,就開始了加減法的學習,英語ABC的教育;上了小學,除了正常的教學課程,各種輔導班撲面而來。很多學生早早地遠離了歡樂的童年,哪像我們小時候,既可以到郊外撈魚蟲、看蝌蚪,還能去水庫釣魚、游泳。為了考試而遠離了童年,為了分數而丟掉了想象力,究竟是得到還是失去? 到了初中和高中,“題海戰術”閃亮登場。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做題、解題和押題,既花費了大量時間,又傾注了無數精力,孩子們在日復一日、題復一題的沉悶重復中,在魔鬼般的考試訓練中,不知不覺地付出了死讀書、讀死書的沉痛代價。每年高考學生節節攀升,大學生數量更是屢創新高,但“錢學森之問”仍然亟待破題。 科學家向來不贊成死記硬背的教育方式。記得小時候,父母帶我們到大科學家鄧稼先家做客,鄧先生問起我們的學習,關心我們長大后干什么,然后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用心讀書、要會讀書,千萬不要死記硬背。同時,還要有個好體魄,將來才能好好報效祖國。這些話,我至今記憶猶新。 誠然,教育不僅要教人知識,更要充實人的大腦和心靈,鍛造人的身體和體魄。但反觀當下,就連鍛煉身體,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忙于應試,沒時間、沒興趣進行體育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令人擔憂。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近視率分別為39.05%、64.3%、70%、85%。青年毛澤東曾在《體育之研究》中寫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和強壯的體魄,再多的知識灌輸也會失去載體。 愛因斯坦說過,對教育而言,“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該始終放在首位”。當越來越多的學生從題海戰術和應試訓練中解脫出來,沉睡的潛能與活力就能重新喚醒,到那時,學習將是一件快樂的事,教育將是一個和諧發展的過程。(崔建文)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創新是時代的文明專輯
已是最后一篇
-
創新是時代的文明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