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人民日報》于頭版刊登了江西奪刀救人考生柳艷兵頭纏紗布躺在病床上的照片。5月31日,柳艷兵在客運班車上與持刀歹徒搏斗,引來各方關注。據悉,教育部表示,待柳艷兵和另一位受傷考生易政勇康復后將為其組織單獨考試。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向柳艷兵伸出橄欖枝,愿助其圓大學夢。 還未走進2014高考考場的柳艷兵,就遭遇了人生的一場道德大考。赤手空拳奪下噬血利刃,身負重傷仍不畏殘暴,即便周遭沒有“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援助,依然誓做守護公共利益的孤膽英雄——這樣一份膽識與豪氣,這樣一份善心與情懷,越是出于臨危本心,越是令人動容。從主流媒體及民間話語兩個輿論場的反饋來看,柳艷兵贏得了一片點贊聲。 古人云,“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千百年來,滋養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價值情懷中,見義勇為、殺身成仁等,就是高山仰止的道德共識。“奪刀少年”上了《人民日報》頭版,更在微博微信圈遍傳美譽,這是一個社會對道德行為最基本的評判與反應,更是一個時代對精神家園最質樸的修繕與加固。如果在兩個背景下觀之,這樣的奪刀義舉更是難能可貴:一是轉型期傳統道德秩序面臨新的調整與重建,各種“滑坡”之聲不絕于耳;二是矛盾多發期公共秩序與安全面臨新的挑戰與考驗,暴力犯罪或者防不勝防。越是危機當前,越是吁求同仇敵愾的正義之氣。從這個意義上說,“奪刀考生”不僅是年輕人的道德偶像,更是社會與時代的道德標桿。 稀缺的道德品質,只有獲得敬仰與回饋,才能成為公序良俗中的硬通貨。因此,褒賞“奪刀考生”、傳揚正能量,顯然不該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面。若“口惠而實不至”,最終只會放大道德成本、而磨滅了道德信仰。在國外,為品質優良的考生而大開方便之門的現象,已經成為明規則。譬如6月8日媒體報道,河北女孩放棄高考,被哈佛等9所名校錄取。這位女孩在接受采訪時,除了介紹自己的數學優異之外,特別強調其做義工、為非洲的窮人做食品和被子的經歷。某種意義上說,道德加分,自然該為人生而加碼,這也是起碼的公平要義。 這是一個“鍵盤俠”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更呼喚柳艷兵式“真儒俠”的時代。給奪刀救人考生一個公平的制度出口,讓道德加分也能兌現人生出彩的機會,這不僅僅是教育領域需要回應的課題。(鄧海建)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高考作文題要補補“鈣”
已是最后一篇
-
高考作文題要補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