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近日報道顯示,參加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的省區市省級領導機關和副省級城市機關及其直屬單位,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扎實開展辦公用房和公務用車等清理整改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其中,調整清理辦公用房268.9萬平方米,整改率為87.4%;清理清退公務用車16326輛,整改率為98.6%。 這些數據的公布,不僅表明各地各部門落實中央規定,在立說立行、立行立改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更讓公眾看到了我們黨和政府改進作風、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決心。 與此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四風”問題解決起來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是一些已經解決的問題,也保證不了今后不再“舊病復發”。以此次公布的調整清理辦公用房和清理清退公務用車為例,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象依然存在。 不少人把清理整頓辦公用房、公務用車不到位,歸結為領導干部的官老爺心態、享受心理和奢靡之風。在深挖思想根源的同時,我們也要深入剖析一下,難道這些官員僅僅會為了寬敞的辦公用房或超標的公務用車,而甘冒違反中央禁令的約束、輿論監督的壓力,甚至丟掉烏紗帽的風險?他們心里比誰都清楚,沒了“帽子”,辦公用房、公務用車的“面子”也保不住。所以說,把思想認識不到位與清理整頓不到位簡單畫等號,恐怕很難解釋得通。有關部門還必須在制度設計和監管措施上進行深刻反思,確保清理既要“滅死角”更要“斷后路”。 “滅死角”,就是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持續不斷地加以推進。不僅是清理辦公用房、清退公務用車,精簡會議文件、清理評比達標表彰項目、停建樓堂館所、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等各項整改舉措,都不能留有“尾巴”,要徹底打消少數官員的僥幸心理,強化制度的剛性約束。 與“滅死角”相比,“斷后路”更是清理整頓的釜底抽薪之策。現在,公眾有一個疑惑,就是清理出來的辦公用房、公務用車到底去哪兒了?有媒體曝光,一些地方把辦公用房隔出作為接待室、貯藏室,最終又成為領導專用;把公務用車轉移到下屬單位、工作用車變相成為領導專車等,都直指清理整頓存在“水分”。要使清理整頓取得實效、取信于民,就是斷其后路、干凈徹底。比如,將清理騰退出來的辦公用房由有關部門統一收回,再次集中分配使用或公開向社會出售或出租;公布公務用車具體數量,公開拍賣多余公車,清理消化駕駛人員等。這樣既可以徹底堵住問題回潮之路,又能使閑置的公共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徐娟)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給“奪刀考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已是最后一篇
-
給“奪刀考生”獨立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