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愚公移山”出自《列子》,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要挑戰命運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講話中引用這則寓言并加以發揮: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從此,這則寓言變得家喻戶曉。愚公移山的精神,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逆境困難的時候,很多人會想起愚公的故事,堅信只要像愚公一樣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最近,詩人席慕蓉在南開大學演講“隱性的價值”。歷史系的一名學生請教,在拯救生態中“價值的作用更大還是技術的作用更大”,席慕蓉回答,如果我們的心是貪婪的,文明的歸宿恐怕是可怕的。我們一直要更便利、更快、更豪華,所以才會出現開采露天煤礦等短視的破壞生態的行為。在這個問題上,每個人都有責任從自身做起。 說到此處,她突然“跑題”問起在場的學生,現在的語文課本里是不是仍然有《愚公移山》?得到肯定答復后,她說:“拜托把《愚公移山》的課文一定要搬走。”在她看來,這個寓言故事“太可怕了”。因為門前兩座大山擋路,愚公就決心把山平掉,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一定要挖平大山。席慕蓉說,如果這篇課文還在,“我們一起投票把它否決掉”,因為有時我們要學會“對地球退讓”。 站在環保的立場,初看她的說法有一定道理。近代以后,人與大自然盲目對抗的事太多了。即使是按照經濟的眼光來看愚公,人們也會詰問:山在那里,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幾口背上行李,翻過大山,走不多遠,就可以到達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鬧,還可以定居在土地肥沃的平原村莊。 但我們應該知道,那是一則古代的寓言,對其內涵,是不能膠著地去理解進而機械地評論的。況且,人與自然本有對抗的一面,尤其是在古代,大自然曾給人類以巨大的壓迫。更重要的是把握寓言的精神。愚公移山是一種極而言之的隱喻或象征,愚公精神之可貴,就在于他在命運或困難面前,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毫無疑問,愚公精神在當代仍值得我們學習。今天講愚公移山,并不意味要鼓勵與自然對抗。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自力挖山”。愚公或許可以把問題推給集體,留給后人。沒有人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愚公一定考慮很久了,他要奮力一搏,“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豪邁之氣,讓人敬佩。在統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馬上付諸行動。一個人搬掉幾塊石頭并不難,難的是堅持,子子孫孫永遠干下去。在挖山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吃飯問題、傷病問題、有人說閑話問題,等等。可是無論遇到什么問題,愚公都沒有動搖,矢志不渝,帶領家人挖山不止…… 今天,在我們面前,還橫亙著一些“高山”。比如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 據說,這已是促使若干精英移民海外的原因之一(他們很像智叟吧)。令人鼓舞的是,在中國治理環境問題中,已經產生了愚公式的人物。1983年,退休老工人李雙良開始對太原鋼鐵集團堆積了近40年的廢渣山進行治理,因為這個龐然大物不僅影響了生產,而且給城市環境造成污染,給百姓健康帶來危害。老人用7年時間變廢為寶,將面積有5個天安門廣場那么大的廢鋼渣山搬走。他因此成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500佳”金獎獲得者。這不正是愚公精神在當代的生動體現嗎?前幾年,藝術家們把李雙良的事跡改編成電影,名為《愚公移山》,不僅反響上佳,片名也比較恰當傳神。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念、信心和實干。信念堅定、信心充足,才會為偉大的事業奮斗終身。事業的成功與實干密不可分。今天,應該有更多像愚公的人直面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挑戰,求真務實,埋頭苦干。有了這樣一股勁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 “愚公移山”的激勵作用還會在中華大地上一代一代傳遞下去的。(張天行)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找不到一個吐槽“10元電影票”的理由
已是最后一篇
-
找不到一個吐槽“10元電影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