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中有一則“叔向賀貧”的故事。晉國的韓宣子苦于自己有卿大夫之名而無其實,家中窮得連接待賓客的錢都沒有。叔向聽后卻向他表示祝賀,因為“驕泰奢侈、貪欲無藝”“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必會招致災禍,而清貧則意味著德行廣播、遵循法治,值得祝賀。 安貧以修德,從古至今都是為官從政的箴言,一時清貧可貴,一生清廉更難得,越是官居高位,越應守身持正。有的人,創業時篳路藍縷、胼手胝足,成功之后聲色犬馬、樂不思蜀,于是基業盡毀;無名時夙夜奮斗、席不暇暖,成名之后驕奢淫逸、放縱享樂,于是身敗名裂。正所謂“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先儉后侈,先勤后驕,畫出的必是拋物線般的人生軌跡。檢視一些落馬的高級干部,位高權重時心態變驕奢、修養束高閣,最終落得鋃鐺入獄的下場,即是明證。 《荀子·榮辱》中講,“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人都有基本的生存需求,卻不能欲求無度,“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結果必定會是“聚斂而亡”。事實上,欲望的深淵永遠也填不滿,而性情貪婪的致命之處就在于,越是想一口吃成個胖子,越可能會因噎而亡。 的確,處在一個財富源泉無限涌流的“創富時代”,有的人容易被身邊流過的財富所吸引。尤其是有的干部,看到自己的同學、同齡人發了財,難免心中有不平衡。但內心里應該想清楚,人生也好,事業也罷,必然有得有舍,不能什么好處都占。自邁入公衙那一刻,就意味著做出了是發財還是清貧的選擇。認準了從政,就要安于清貧。如果認定了想發財,可以選擇辭職。那種一邊享著正當的公職待遇福利,一邊又以權謀私、為自己撈好處的人,必然不會有什么好的下場。 權用不貪方為廉,官到能貧乃是清。現代語境下的清貧為官,并不是一定要回到做官一貧如洗的狀態,但思想上的安貧固窮,德行上的清正如水,操守上的知止有定,決不能更易。任何時候,我們都應堅守“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涵養“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淡泊,葆守一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平常心。 老子說,“見欲而止為德”。共產黨人的“見欲而止”,是焦裕祿的以身作則,“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是楊善洲的秉公用權,“只能老老實實用來辦公事,不能用來辦私事”;是方志敏的舍己為公,經手的錢財數以百萬計,卻一點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業。對領導干部來說,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是培德之本,更是興業之基,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能力。(李斌)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讓職業教育不再“低人一等”
已是最后一篇
-
讓職業教育不再“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