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垃圾分類,歸根到底要靠千百萬居民參與。城市管理者如果深入了解群眾的關切,經(jīng)常研究操作層面的問題,成為這方面的行家里手,宣傳和動員群眾時,就會想出更多辦法,取得更好的效果 這段時間,廣州市正在開展“垃圾分類萬人行”活動。所謂“萬人行”,就是市政府邀請媒體記者、中小學校長、鄉(xiāng)鎮(zhèn)負責人和部分市民,分期分批參觀當?shù)乩盥駡龊屠贌龔S,讓大家直觀地了解垃圾處理現(xiàn)狀,形成“正確分類、源頭減量”的意識,并且通過廣泛宣傳,動員廣大公眾把垃圾分類落到實處。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但并非所有的垃圾都能回收再利用,最后總會有一部分垃圾被填埋或焚燒。填埋要占地,且有滲濾液和臭氣問題難以徹底解決。土地資源十分寶貴,越來越多的城市青睞焚燒。焚燒占地少,但燃燒后的煙氣能不能達標排放也是個問題。許多人不希望家門口有垃圾中轉站,不希望自己所在社區(qū)旁邊有填埋場或焚燒廠,可現(xiàn)實不容回避,填埋或焚燒是目前經(jīng)濟技術條件下最為可行的終端處理方式,我們別無選擇。 國外的一些垃圾焚燒廠建在市區(qū),與居民安然相處,可見焚燒完全可以做到達標排放。但是,國外的垃圾在焚燒之前,已經(jīng)把能夠回收利用的成分挑揀出來了,垃圾分類非常細致。產(chǎn)生垃圾的個人、機構、企業(yè),認真執(zhí)行了垃圾分類的要求。垃圾分類并且回收利用之后,最后填埋或焚燒的垃圾量和有害成分大幅降低,有效地減輕了終端處理的負擔。 解決填埋和焚燒的負面影響,不缺成熟技術,缺的是責任心。負責填埋或焚燒的企業(yè)或部門為了降低成本,不去真正運用先進技術,不能做到達標排放,監(jiān)管部門沒有嚴格執(zhí)法,垃圾生產(chǎn)者不愿意做垃圾分類,都是責任心缺失的表現(xiàn)。城市管理者必須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強化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責任意識。 廣州的“垃圾分類萬人行”活動,可以說是被垃圾處理的嚴峻形勢逼出來的。市長陳建華參加首場活動時,沒有說官話套話,也沒有簡單致辭之后匆匆離去,而是像個導游一樣,帶著媒體記者參觀番禺火燒崗垃圾填埋場和李坑垃圾焚燒廠二期工程,情況很熟悉,講解很在行,顯然是對垃圾處理有過一番認真研究。 宣傳垃圾分類,讓專家和技術人員去就行了,何勞一個特大城市的市長親自過問?陳建華說得好:為了老百姓能永遠享受優(yōu)質的環(huán)境,我甘愿當一回“垃圾市長”。只有成為“垃圾市長”,才能摸清公眾到底關心什么,知道如何引導公眾理性看待填埋和焚燒,知道怎么對比和講解才能讓大家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這幾年,國內許多城市搞了垃圾分類試點,結果不盡如人意,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個細節(jié)一個細節(jié)地抓落實。分類垃圾箱擺了,免費垃圾桶發(fā)了,標語口號貼了不少,市民要么不知道如何分類,要么眼看著自己分好的垃圾又被清運工人混裝在一起。這些情況,城市管理者了解多少?研究出解決辦法了嗎? 垃圾分類的技術含量并不高,舉手之勞就可做到,可是許多人都說分類難,難在哪兒呢?難在養(yǎng)成分類意識,形成分類習慣,長期堅持下去。一個城市的垃圾分類,歸根到底要靠千百萬居民參與。市長、區(qū)長、局長、居委會主任們,如果深入了解群眾的關切,經(jīng)常研究操作層面的問題,成為這方面的行家里手,宣傳和動員群眾時,就會想出更多辦法,取得更好的效果。(武衛(wèi)政)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大愛救心”激發(fā)社會價值觀共識
已是最后一篇
-
“大愛救心”激發(fā)社會價值觀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