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總比困難多
出行“如廁難”問題由來已久,但今天的表現,有當下的特點。 “公廁難找,氣味難熬”,是上世紀90年代初之前各地的普遍情況。那時候的公廁不但數量少,而且設施簡陋,管理粗放。隨著城市經濟實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城市公共廁所衛生標準》的頒布實施,以及聲勢浩大的文明城市創建的持續推進,近20年來各地公廁從量到質,都有大的改善。從報道看,今天的“如廁難”,大都屬于局部的結構性短缺——城市規劃建設的公廁總量基本達標,但在一些流動人口密集的繁華地段公廁供給不足;有的就是同一處公廁,往往男廁供應充足而一墻之隔的女廁門前卻排著長隊。 解決這類結構性短缺問題,不能指望籠統增加數量滿足于過去那種“總量達標”,而必須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解決具體問題。比如在“公廁不夠用”的人口密集區,就不能以為完成了“每平方公里設置3至5座公廁”就萬事大吉,也不能因“沒有預留空間”“安置流動公廁周邊居民強烈反對”等理由,無所作為。 辦法總比困難多。在十幾人排隊急等一個公廁蹲位的鬧市區,幾步之遙的經營場所和企事業單位的一些內部廁所卻往往空無一人。針對這種情況,有關部門完全可以通過財政補貼、共建共管等辦法,讓那些使用率低的內部廁所向公眾開放。諸如此類的盤活存量之舉,恐怕比僅盯著找空地新建廁所,不但成本低,見效快,而且容易實現多方共贏。(石見)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堅定不移捍衛歷史
已是最后一篇
-
堅定不移捍衛歷史
責任編輯:王文宇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