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吃飯”活動在網絡上的興起,反映出伴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城市人群開始對親情、家庭、健康等進行重新審視。對黨員干部而言,“回家吃飯”則有助于拒絕庸俗的“迎來送往”,更好追求清正廉潔 始于去年的“717回家吃飯日”今年有再火一把的勢頭。由生鮮電商本來生活網發起的這個活動,和“雙11”、“618”類似,都是為消費者打造的差異化網購體驗,利用“節日”促銷吸引顧客。之所以選擇7月17日,是取諧音“吃一吃”,7月也被“吃貨們”定為“吃月”。 拋開這些宣傳,你不得不承認,“回家吃飯”這四個字已經讓網友議論紛紛,不管你是功成名就,還是苦苦奮斗,一聽到這四個字,都想要停下來,感慨幾句。 近日,一位重慶媽媽讓網友感動:51歲的劉阿姨從去年底至今,每周一到周五都會做一道菜拍照發到朋友圈,文字不變:“幺兒回來吃喲!”她的女兒每周末才能回家,期間可以從朋友圈里看圖“點菜”,周末回家就能吃到。對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輕人而言,這種溫情已是奢侈。據零點調查公司發布的報告,大城市白領工作壓力大、應酬多、節奏快,私人時間被嚴重壓縮,回家吃飯比例偏低。其中,深圳白領在外吃飯比例達到42.4%,北京緊隨其后,35.2%的人在外吃飯。報告還顯示,九成白領認為在外吃飯經常會擔心食品安全問題,而“回家吃飯讓精神放松”,“吃自己或親人做的飯讓自己感覺幸福”。 上世紀90年代,我國臺灣地區的一群主婦曾發起“共同購買運動”,因為媽媽們發現市面上黑心商品泛濫,擔心孩子吃了會影響健康,于是聚集起來一起買好東西,尋找品質有保證的生產者,后來發展成為“主婦聯盟合作社”,如今有4萬多戶家庭參與。 當下,人們似乎面臨著類似的困境。“回家吃飯”變成對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捍衛,也是對生活本質的回歸:兒時和小伙伴玩耍,只要媽媽叫一聲“吃飯了”,小孩兒一定會放下手里的玩具往家跑。在餐桌上,孩子會和父母交流在學校發生的趣事,夫妻可以聊一聊工作上的煩心事,如果爺爺奶奶在,那就更熱鬧。中國家庭普通的一張飯桌,也是增進家人溝通的幸福場合。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愛“回家吃飯”。對一些習慣“公款吃喝”的人來說,推杯換盞的酒桌似乎更有吸引力,背后也往往隱藏著權錢交易。中央“八項規定”要求厲行節約,嚴管“三公”消費,從實處轉變作風,但當下仍有一些領導干部認為應酬多就是有面子,一頓飯甚至要轉戰多個“酒場”才罷休。殊不知,“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許多官員日后的“落馬”在今日“吃吃喝喝”中就埋下禍根。對黨員干部而言,“回家吃飯”則有助于拒絕庸俗的“迎來送往”,更好追求清正廉潔。 回家吃飯,就是回歸生活本來的樣子:享受烹飪的樂趣,減少在餐館中的過度消費;保障家人的健康,同時也增進與親人的溝通。以在家吃飯的從容,建立簡單真切的人際關系。可見,回家吃飯,體會的不止是溫情。(肖爾亞)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留下“民族性的”印記 我們還能做多少?
已是最后一篇
-
留下“民族性的”印記 我們還能做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