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古董”與“假政績”
新華社福州7月18日電(記者陳弘毅 黃鵬飛)記者日前在某地采訪發現,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橋年久失修,殘破坍塌,卻沒得到及時修繕。當地有干部稱“維護古橋成本太高,打算等它塌了以后重修個新的‘仿古橋’”。 放眼全國,此類現象絕非個案。不少地方近年對引進“文化一條街”等投資項目樂此不疲;真正的古街區維護不力,偏熱衷打造“仿古街區”;用鋼筋水泥結構建筑刷上一層涂料的“假古董”取代古樸而韻味十足的老建筑更不是什么新鮮事。 在某些人看來,仿古建筑是最“高效”的方式:外表看似古韻十足,似乎也沒破壞歷史原貌,投資下去省時省錢,看起來仿佛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不過,這背后的邏輯,恰是貪快的“扭曲政績觀”:不論“假古董”還是“仿古街區”,幾個月就能拿出來對外展示“政績”,而對于古建筑“修舊如舊”的長期維護,對于古街區、古文化細節性的保護費時又費力,上頭還不容易看到,對自己的政績沒什么加分作用,何必做這般“吃力不討好”的事呢? 對待歷史與傳統,我們要少些輕浮。熱衷于建設“假古董”的官員應當反思歷史、傳統文化的真正價值在何處,什么才是真正利國利民、利于文化傳承的事。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見義勇為被“刑拘”讓人心寒
已是最后一篇
-
見義勇為被“刑拘”讓人心寒
責任編輯:項 麗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