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作“第一眼”評判
很多事情,不是第一眼看上去那樣。“三伏天往南方災區送棉被”這條新聞引發的風波即是一例。 起初,很多人一看這條新聞,就近乎條件反射地嘲笑這一做法“缺乏常識”:“腦子壞掉了嗎?南方的三伏天多熱,還需要棉被?”不過,臺風過后的南方和平常一樣嗎?露天過夜和平常屋中睡眠一樣嗎?城市和農村、山區海島和平原一樣嗎?……如果在“第一眼”之后,能再稍稍多思考一下這些“特殊語境”,或許判斷會有所不同。 伴隨著官方回應,大家終于多了一些理解:在特殊條件下,棉被的使用并非總是“大約在冬季”,而且,通用性強的棉被是常備救災儲備品。在眾聲喧嘩中,這些細節性、科普類信息的補強,也讓部分媒體和公眾收獲了一種比“第一眼”更進一步的“常識”。 常識在哪里?常識在一般知識、自身經驗印象中,更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里。簡單靠慣常印象作判斷,有時并不準確,也絕非“常識”。認識到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不同情境中存在的差異,是常識的一部分。這樣的常識,政府、社會組織儲備調配救災物資需要,媒體和公眾評價救災救援時也需要。 拍案而起的義憤,彌足珍貴;但報道新聞如果僅止于此,忽略調查、跳過求教,就易陷入“第一眼迷障”,這樣的教訓尤可為鑒。真相,永遠是一種有關調查、有關探究的過程性抵達。(陳亞楠)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刷金的菩薩不經擦
已是最后一篇
-
刷金的菩薩不經擦
責任編輯:王文宇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