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青年王銳旭躍入大眾視線,這位曾經沉溺于網絡游戲的少年在家庭橫遭變故時,憑借自身毅力克服對網絡的迷戀,參加初中復讀,后來順利進入高中和大學,24歲成為身家百萬的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業(yè)公司總裁,完成了“網癮”少年的“逆襲記”。 長期以來,青少年網癮作為一種社會問題被各界廣泛關注,家長因為子女沉溺網絡而苦惱不已,學校對待網癮少年往往少有良方,醫(yī)學界有青少年網癮綜合癥心理特點與綜合干預這一說,更有專門為青少年戒除網癮的民間培訓機構……但是,網癮應該成為令社會談癮色變的“疾病”嗎?網癮需要像毒癮那樣,通過強制力來干預、來戒除嗎? 答案是否定的。衛(wèi)生部早已在2009年發(fā)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征求意見稿)》中,否定了“網癮”的存在,明確“目前‘網絡成癮’定義不確切,不應以此界定不當使用網絡對人身體健康和社會功能的損害。”其實,在最初人們提到“網癮”這個概念時,是將上網作為一種孤立行為來看待的。但網絡時代發(fā)展到今天,上網已經不單純只是娛樂消遣,許多事情都與網絡息息相關,大到溝通世界、小到工作生活,每個人每天的“網癮”都不小,難道都要去戒癮嗎?因此,在以云媒體、物聯(lián)網等為標志的新網絡時代,對于愛上網、愛玩游戲的孩子也不應持完全負面的刻板印象。 雖然說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是需要戒除的“網癮”,但從青少年整個成長過程來看,愛玩游戲只是青春期成長過程的正常現(xiàn)象,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也只能算一種不良行為習慣,家庭和學校若能加以合理引導,“網癮”根本不會成為被妖魔化的對象。可以說,“網癮”只是階段性狀態(tài),它既不是貼上就一輩子揭不下來的標簽,也并非需要強制治療的疾病,家長、學校和社會各界更應客觀看待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年齡階段特征。 凡事過猶不及。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壓制孩子愛玩的天性,以不當甚至暴力手段逼迫孩子戒除成人評價體系中的“惡習”,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在2012年首屆中國國際網癮高峰論壇上,相關行業(yè)出臺了嚴格規(guī)定:網癮戒除機構使用暴力手段將受到行業(yè)內部嚴懲,在年度審核時將被取消職業(yè)培訓資格證書。近年來,此類戒網癮學校體罰孩子致殘致死案頻出,行業(yè)規(guī)定效力捉襟見肘。就在1個月前,又曝出鄭州“戒網癮”學校內少女因加訓而慘死。到底是誰賦予了這些戒網癮機構對學生采取禁閉、體罰等各種不正當教育手段的權力?是失去言傳身教自信而假手于人的家長,還是過多追求升學率指標而忽略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學校?是對類似戒網癮學校的民辦培訓機構疏于監(jiān)管的教育行政部門,還是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執(zhí)行不力?恐怕各方都需要慎思明辨。 每個孩子都是一株樹苗,靠家庭關懷、學校教育、政府擔責、社會護航的合力來扶正,方成可用之才。為了每一個孩子的明天,這句話不應只是說說而已。(蔡麗潔)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報紙為什么重要
已是最后一篇
-
報紙為什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