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農歷甲午年,120年前的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偷襲了護送所雇英國運兵船赴朝的清北洋艦隊軍艦,打響了甲午戰爭的第一炮。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曾經的東洋小國日本,戰勝了“老大帝國”清朝,奪取了東亞霸權。 通過戰爭,日本贏得了歐美列強的重視、接納,“脫亞入歐”,從他人覬覦之魚肉,一變而為魚肉他人之刀俎;通過戰爭,日本從清廷那里獲得多達二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大量戰利品,以及臺灣、澎湖列島等割地,充實了府庫,贏得了下一步發展所需的寶貴財富、市場和勞動力;通過戰爭,日本的近代化進程大大加快,工業、教育、文化科技等的發展被刺激,國民對政府的支持率和信心也持續高漲。 正因如此,當年的日本在甲午戰后高唱“自強”之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也正因如此,為中國的日益衰微、落后而焦慮、憤懣的許多中國人,才不恥于向戰勝自己的昔日對手學習,一度掀起了“以東洋為師”的熱潮。 然而也正是這看似熱鬧非凡的“自強”,讓日本走上了“自爆”之路。 在當時許多日本當權者看來,甲午戰爭的勝利不僅表明,憑借自身實力的增強,曾經閉塞、落后的國家也能后來居上,更表明只要努力到位,敢于冒險和打破規則,小可以吞大,弱可以勝強,蛇可以吞象,不可能可以變為可能。 甲午戰后,日本將這種“蛇吞象”的“精神力”不斷推向極致,且一次又一次獲得冒險的成功:日俄戰爭中,不可一世的龐大沙俄被擊退;一戰中日本成了貨真價實的戰勝國,贏得了茫茫太平洋上夢寐以求的多處殖民地;此后,日本更接二連三地在中國東北、夏威夷和東南亞獲得冒險的成功,“日不落帝國”英國,新興的美國,都一度成了日本的手下敗將。但也正是這種不講規則、不擇手段的做法,將日本引上了軍國主義的危險道路,并最終盛極而衰,落得個凄慘的結局。 甲午戰爭中,日本軍人的大膽和“犯上”,成為一系列戰役勝利的關鍵。戰爭的勝利不僅讓“勝利功臣”——日本海陸軍在本國社會贏得崇高聲譽,也讓日本軍方贏得了更大的權力,并令他們中的許多人野心、虛榮心膨脹,不愿受到文人政府的約束。這不僅為日本此后迅速邁向軍國主義道路,埋下了危險的伏筆,更成為此后半個多世紀里,日本軍國主義者一次又一次“先斬后奏”、“下克上”,使得軍國主義之禍愈陷愈深、不能自拔的根源所在。 作為甲午之戰的戰敗國,中國需要從這段屈辱歷史中汲取的教訓很多。但作為曾經的戰勝國日本,也何嘗不需要以史為鑒?可以說,日本軍國主義滋生、繁衍,至今不能根絕的深厚土壤,正是從甲午的“自強”開始醞釀的。甲午之戰,既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肇基,也在不知不覺中,為埋葬日本軍國主義的墓穴,悄然掘下了第一鏟土。(新京報社論)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飛機失事接踵,巧合難消慘痛
已是最后一篇
-
飛機失事接踵,巧合難消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