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壺送涼” 實乃人性鏡鑒
如果雪中送炭送的是溫暖,那么酷暑送水送的無疑就是清涼。最近半個月,陜西西安市一位85歲的左大爺每天下午3時到4時左右,都會提著兩壺泡著龍井、菊花和冰糖的消暑茶,等候在祭臺村公交站,給經過的公交司機送水。(7月28日《華商報》) 魯迅先生曾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提壺送涼”的老大爺,讓我們的心里吹起了涼爽的風。他讓我們相信,面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每一次舉手之勞,都可能點亮并溫暖別人的世界。“提壺送涼”的背后,是感同身受的樸素人性,是互濟互助的比心意識。 伴隨著經濟市場化和人口流動化,傳統的社會聯結紐帶越來越松弛,社會交往越來越工具化,麻木與冷漠的社會心態潛滋暗長,讓“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常態。然而,對于左大爺而言,正是心中有了對公交司機的愛與關心,他才會“提壺送涼”。 對他人的利益訴求有著敏感的反應能力,當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這種“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做法,正是共同體意識的體現。伴隨著社會變遷,經濟學“理性人”思維的大行其道,讓功利和算計對樸素人性進行了擠壓和異化。人們越來越習慣進行成本和收益的權衡,越來越喜歡追求速度和效率。可是,在利益最大化或者說效率邏輯的背后,通常都是人性“變形記”。 冰心有言:“創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浪,卻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讓 “提壺送涼”引發人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心理共振。這種柔軟的力量看似微弱,卻猶如一個火把,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一旦愛與良善的力量匯聚起來,就具有讓公共生活更加美好的強大力量。所以,“提壺送涼”實乃人性鏡鑒。(楊朝清)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鉆“洋空子”損“大面子”
已是最后一篇
-
鉆“洋空子”損“大面子”
責任編輯:楊朝清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