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是把做喪事的時間算進來的。” 這是一個兒子對病危父親的喊話,出自中國青年報7月30日的報道《農村老人自殺的平靜與慘烈》。多年來,華中科技大學的賀雪峰教授和他的學生們進行著一項令人尊敬的學術調查,研究農村老人的非正常死亡現象, 其實主要是自殺。調查顯示,自上世紀90年代起,農村老人的自殺現象“觸目驚心”,有的村莊“幾乎沒有正常死亡的老人”。 中青報的報道經由互聯網傳播,讓這一形象走出學術圈,進入大眾視野。雖然學者的調查只在11個省份的40多個村莊進行,也不得不說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 文中那位兒子的話,一般看來已無人性可言,直接撕碎了我們心目中倫理親情的價值標準。但說者顯然沒有多少良心上的掙扎,只是帶著稍稍不耐煩的情緒脫口而出。而父親也不覺得兒子這樣講話特別忤逆,他甚至不做任何抗議就做了自我了斷,喪事在兒子的時間規劃中順利舉行。 報道和調查中,類似的事例并不少見。老人自殺不再有倫理道德的阻礙,只剩下純粹的利益計算,當你已經老到無法創造更多的價值,當養老的成本超出了你在有生之年所能生產的效益,甚至拖累兒女們的利益生產,自殺成了最經濟的選擇。在一定的村社共同體內,它甚至成為一種新的道德標準,父母、子女、鄰人都視其為正常,賴著不死反而成為不道德,要背上沉重的良心負擔。可以說,尊老敬老、養兒防老等傳統道德,在這些地方已經崩壞。 如果據此給農村地區冠以落后、愚昧、勢利等判斷,是不公正的。厭老情緒,敬老道德的弱化,其實是種整體的社會現象。在生活壓力和負擔沉重的農村地區,它表現得更為慘痛,直接沖擊著私領域的倫理親情。而城市里則在公共領域展開。比如這幾年持續討論的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問題,老年人的公共娛樂休閑問題,公共空間對老年人的扶助問題,輿論幾乎一致傾向對老年人“污名化”。 老從來都是一件不經濟的事,身體的脆弱,勞動能力的減退和喪失,或許人類自古就對老抱有本能恐懼。但在歷史上,老人在其他領域的權威和作用,抵消了這種恐懼,維持著老人的社會地位。比如老人是知識和經濟的傳承者,共同體內矛盾的裁斷者。這種非經濟權力,使得老人成為社會價值的制定者,也因此獲得對經濟權力的支配。然而,現代社會讓這一切都變化了,人們習得經驗知識,裁斷是非,不需要再依靠老者。老人幾乎完全處于無權狀態。 經濟和權力關系在社會運行中起著重要作用,不容否認。但人的生命和價值,并不能因此來計算。必須有強大的道德觀念,與之進行對抗,人類和社會才不至于重新沉淪到野蠻狀態。如果說老年人對年輕人道德壓迫和束縛,曾經是一個歷史問題。現在情形則顛倒了,年輕人對老年人的道德厭棄,成為新的時代問題。對老人自殺的倫理問題、敬老道德崩壞的問題,不能以純經濟角度考慮。經濟原因或許是導致道德弱化的主要因素,然而道德一旦淪喪,重新恢復比經濟供給困難得多。我們誠然需要有完善的養老設施和機制,使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但僅此是不夠的。人并非活得衣食無憂就好,老人也同樣需要尊嚴、社會認同和尊重。我們必須同時考慮老有所敬的問題,在倫理道德上給厭老嫌老棄老者以良心壓力。(劉林德)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打破戶籍歧視個人努力不可缺席
已是最后一篇
-
打破戶籍歧視個人努力不可缺席